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美国新闻摄影界喜欢用目击者报道来概括新闻照片的特点。他们认为,一张新闻照片本身即表明三个基本问题:记者到了那里;他看到了事件的发生;事件就像照片所描绘的那样。它告诉读者这是第一手的报道,他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摄影记者把这一事件的信息传播给读者时,除了照片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 照片和文字的融合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编辑和理论家威尔逊·希克斯着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他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首先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读者看报纸上的文章时,基本上是他的听觉起作用。因为人的眼睛看文字时,实际上是把文字符号默读给耳朵。当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后,人会获得对事件的概念。从这点看来,眼睛在表述文字时是受到了一  相似文献   

2.
认识于文国,是从看工人日报上的照片开始的。因为他每次拍出东西来,总能有一些独到之处,既和原来不一样,也和别人不一样。近两年,工人日报在增加报纸可读性和深度、追求图文并重方面,在读者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而常读工人日报的读者,更不会对于文国和他的摄影报道陌生:几幅照片、几行文字,围绕热点展开,颇有内涵。 1975年,高中还未毕业的于文国被来校征兵的部队首长相中,档案中多才多艺的记载,使得他没进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人说,“读者是皇帝”,是“报社的衣食父母”,这话虽不尽然,但从思想认识上来说,把读者摆在第一位,让他们在报纸上说长道短,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办好报纸,使读者喜欢,发行量就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有了。相反,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发行量很少,不但报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就是报社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采编人员都是这样看的。就拿我们报社来说,有些同志往往存在任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报纸理论版特别是晚报的理论版 ,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办得群众喜闻乐见 ,办出生气 ,大家都在不断探索。毋庸讳言 ,以往我们的报纸理论宣传 ,总有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味道。文章喜欢题目大大 ,篇幅长长 ,习惯于讲空泛的、概念化的大道理、空道理 ,习惯于简单地诠释中央精神 ,呆板乏味。读者说 ,我需要的你不登 ,不需要的你讲个没完。如今报纸可选择的东西很多 ,读者并不是非要看你说教文章的。读者不看不接受 ,编辑是最痛苦的。为报纸着想 ,为自身着想 ,报纸理论编辑必须牢牢树立为读者大众服务的思想 ,彻底…  相似文献   

5.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7.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摄影     
现场目击者的报道是最生动的报道,它表明:“我是在那里,我看到了它的发生,那就象这样一。”在新闻报纸上,第一手的报道是最接近于事实的真实情况的。它是由好的标题、加上好的照片和好的文字说明所组成的图片报道。人们在认识发生在他周围的事件时,首先是依靠他的视觉,其次是依靠听觉。在新闻工作中,只是用文字来承担着全部报道的任务,它把别人经历的事件,通过文字重新传达给读者。书面文字被写成口语化的语言形象,基本上听觉是靠阅读起作用。眼睛就象耳朵在工作一样,是把声音的符号传达给大脑。也可以这样说,眼睛在表达上是受到很大程度的  相似文献   

9.
一张广电报送到读者手中,能不能吸引读者,除了报纸刊载的内容外,报纸的版面编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电报的编辑们象是打扮新娘一样,总是想把每一期报纸打扮得更美些,让读者看了赏心悦目。怎样才能让报纸的版面更美些?一、注重报纸版面的和谐美,红花绿叶总相宜。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版面也是一种文化表现,这种文化表现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与报纸广大读者群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中国人性格沉稳,讲求规则,在视觉上喜欢疏密相宜,整齐匀称,对文字、绘画、建筑、园林、诗词文章,无不如此。可以说,追求和谐与协调,…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4日金融时报发表照片“山东博兴县兴福镇一村农民穆宾梅村头设点卖报”,我认为是不真实的。画面上,穆宾梅喜滋滋地手举一叠报纸,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12.
阅读报纸,时常有编辑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感觉,现举一例。笔者手头有一份都市报,一版除了头题和导读,便是一幅“公安民警勇擒歹徒”的大照片,应该说版面处理得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当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看照片说明时,却见下转某某版。这份都市报分为ABCD叠,有50多个版,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在A叠五版的《社会新闻》中“捉”到了这篇新闻。仔细一看,最多不超过100个字,还夹在其它几条社会新闻中间。这“谜”也藏得太深了。据说,这种一版用大照片,说明转其它版的现象,对读者既有冲击力,也有吸引力,是如今报纸发展的一大流行趋势。现在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进入1999年,成都市的几家主要畅销报纸不约而同地在一版刊登巨幅新闻图片,最大的一幅图片达27.5厘米(超过10英寸),而且几乎各报每天都在一版刊登一张巨幅新闻照片,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一时间,好评如潮,有读者说:“手捧近期报纸,无需太多的文字说明,只要一看画面,即能触景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现代报纸的标志 认识有待加强 走向市场经济的报纸,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都在不断扩版,报纸一版的封面作用越来越明显,一版的图片和标题起着导读的作用,刊登于此的大照片对读者就更有吸引  相似文献   

14.
女鬼的发型     
我从小就爱看鬼片。我觉得鬼片是所有电影里最有想象力、最刺激的一种类型。不喜欢看的人当然也有理由反驳:音效大同小异,桥段千篇一律。他们说,鬼片连价值观都单一,拍来拍去就两种:怨鬼寻仇和人鬼情未了。我有位朋友就不爱看鬼片,他说他一想起电影里面的鬼都穿着清朝服装双手平举两腿挺直一蹦一蹦地走路,就觉得那简直不是鬼片而是搞笑片。对鬼片留有这种印象的人,恐怕已经有20多年没有看过鬼片了吧?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普及到家庭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为争取更多读者,纷纷推出图文并茂的版面(一般图片与文字的比例为三比二),使读者不时产生新鲜感和很强的读(睹)报欲。 近些年来,我国报纸和杂志对新闻图片的作用也重视起来了,但与发达国家的报刊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从报纸的现状看,一般在一个版面上只有一至三张照片,多数照片是作为“图片新闻”刊发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版面是报纸的脸面.这话一点不假.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报纸的"脸".这张脸靓不靓,对报纸能否吸引读者乃至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是一张充满生气的、活泼靓丽的漂亮脸,人们就喜欢看.如果是一张苦瓜脸,人们看后自然不太舒服.因此,各家报纸无不重视版面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图片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性——真实、新鲜、公开外,还有自己的特性——纪实性和形象性.如果一张报纸,整版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人们看报时就可能囿于一种压抑而不是轻松的氛围.人们拿到没有图片的报纸常说出一句不高兴的话:“这不是报纸,是传单.”所以报纸重不重视新闻图片,是有没有读者观念的大问题.李瑞环同志在接见《渴望》电视剧组人员时说过一句话,电视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首先是叫人愿意看.报纸何尝不是这样!报纸要完成党交给的宣传任务,就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力求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包括使用更多的好照片,使读者喜欢.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编辑偏爱耸人听闻的新闻照片,这类照片会很快采用,而且不至于被丢弃。但是,在送到报纸的大量照片中,并不都是这类照片。那么,怎么从中选择可以使用的照片,这就要看编辑如何掌握辨别照片的原则,或者划分照片等级的尺度了。有了选择的标准后,编辑就能更好地判断照片,而且可以说服别人接受他的意见。但遗憾的是,很多照片是由一些凭直觉的人来选用的,他们并不能说清判断的理由,这就使选择照片的标准受到影响。据我在全国报纸或地方报纸选用照片的经验,凡每幅能用的照片,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20.
新闻照片在报刊上占什么地位? 当今读者是如何看待新闻照片的? 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报刊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中该如何利用新闻照片的优势,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谈及新闻照片的地位和运用,1979年就有一位美国记者说过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全世界的总编辑都是重文字,轻摄影。” 现在看来,这种状况在世界上已经发生了改变。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已经变得越来越形象化。新闻要形象化,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是读者心态的反映。外国报纸的编辑先生迎接了这个挑战:加大新闻照片的刊载量! 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些外国报纸文字和照片所占版面的比例已达到2:1,有时照片的篇幅大大超过相同内容的文字新闻。 现在,国际上不接受世界大通讯社播发照片的报纸以及自己没有强大摄影记者队伍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