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出版渐趋网络化的形势下,校对从"校异同"为主扩展到"校是非"为主,从依照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这就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要认真辨别讹误并质疑,更加要求校对工作者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素养。  相似文献   

2.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3.
现在电脑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某些传统习惯及工作方法,用软盘稿代替纸质稿交给出版社的作者日渐增多,校对人员接触到的校样集原稿、校样于一体,校对变成了校读,校对功能从“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传统的校对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如何认识这种转变,现代校对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4.
张昕 《出版科学》2000,(4):25-25
汉字输入系统及排版技术的广泛使用,导致原稿磁盘化渐成趋势。人们发现,倘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校对方式——比照原稿校异同,将使校对操作简化成对红,且并不违背“对原稿负责”的宗旨。于是有议论产生:磁盘稿没必要进行校对了,编辑加工以后自行对红即可。  相似文献   

5.
王丽 《出版科学》2012,20(3):49-50
网络化促使校对职能从单纯的校异同扩展到校是非,从对着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校对工作成为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对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以质量取胜。但校对工作也有它的局限性,严格来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只有尊重原稿的义务,而没有擅自更改原稿的权力。我们称这种对原稿负责,努力发现校样与原稿不符的方法为“校异同”。实践证明,在目前出版的书籍中,“校异同”能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使之达到出书要求。在“校异同”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错误,并发现原稿的错误、疏漏和不妥处,提交编辑解决。消灭排版错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异同”,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一、“校异同”是校对人员 的天职,是对校对人员 的起码要求 “校异同”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排版错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9.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10.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校对人员手中的手写原稿正逐渐被作者随磁盘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因此,研究磁盘稿的特点及其校对方法非常必要。  1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磁盘稿与手写原稿相比,当然是打印稿整齐、清楚、容易辨认。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所以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二是每个作者使用不同的汉字系统(如WPS,Word等),与出版社所用的专业排版系统不可能完全兼容。因此,出版社有必要对送来的磁盘稿进行规范。对于前者,出版社可对作者送来的磁盘稿的差错率提出要…  相似文献   

11.
在出版工作中,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有两项任务:一是校异同,是对原稿的显真保值;二是校是非,是对原稿的纠错增值.  相似文献   

12.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13.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14.
校对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校对技巧,其实就是在长期校对中注重知识积累,在实际校对中需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委员会顾问孙培镜先生曾引入"校异同、校是非"的概念。消灭排版差错,需要从校样与原稿的对照中分辨出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可叫做‘校异同’。而消灭再现于校样上的原稿差错,需要从看校样或通读校样中分辨出原稿本身的‘是非’,可叫做‘校是  相似文献   

15.
解析校对题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证出版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对的功能就是校异同和校是非.鉴于在考试中不可能同时提供原稿和校样,所以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校对题只对校是非进行考查.校对题中的差错类型除了与编辑加工题类似的外,还有格式方面的差错.另外,通过校对题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使用校对符号.下面以2008年校对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17.
大凡从事出版工作的人都知道,校对就是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消灭在排版中出现的与原稿不相符的文字、标点和符号,以及版式和图表等差错,使校样能更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原稿上书写和批注的内容。也就是说,校对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或主要任务是“校异同”。然而,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校对工作人员的职责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也是校对工作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许多人,尤其是校对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校对人员不得不从事“校是非”的工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校是非”这种现象或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对校对人员的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闻出版工作中,电脑网络化,用微机替代记者、编辑沿用了几千年的写作工具——纸和笔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脑技术的应用,网络化的编排方式,使传统的出版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出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新闻校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由原来的依照原稿的校“异同”变为没有原稿依据的校“是  相似文献   

19.
张瑛 《新闻采编》2005,(2):47-48
随着报纸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的运用,一种新的采编工作方式也随之出现——编排合一,校检融合。这是一种工作的整合现象。编辑集编稿、组版于一身。对于校对而言,将脱稿工作,也就是以前的检查工序。从依稿“校异同”过渡为无稿“校是非”。传统工作方式的改变带动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校是非”成了工作的重心。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要保证校对的质量,提高全面综合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校对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在传统的校对工作中,校对面对的是一摞摞的手稿和根据手稿排印的校样,这样在原稿中由于作者的字迹潦草、不规范,或者由于排字员错捡字等原因,就会在校样中出现差错.另外,在一些书稿中,尤其是科技类、古籍类书稿中,常常会出现冷僻字、异形字等,因没有现成的铅字,在校样中就会出现"黑屁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