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2.
南诏立国后,南诏统治者推行文化开放策略,出现了一种主动有序的对外交往和多方兼容现象,在整个南诏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其开放性贯穿着南诏250余年的历史,产生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与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南诏广阔辖境内操持不同生计方式、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进行了历史民族学的考察,以便进一步加深对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地方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相互斗争和交融,绘制了一幅色彩斑烂的历史宗教文化画卷,特别是大理地区的许多民俗都被涂上了宗教的色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民俗民族化了,从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5.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6.
向达、方国瑜、王叔武三位先生辑佚的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反映了南诏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南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完善,也反映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南诏对以唐文化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吸收,体现了不同政权之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同时,佚文反映了南诏对农业的重视,为南诏的军事提供了保障;也反映了南诏社会文化与现今云南某些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当时唐、南诏两政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它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皖西地名类型丰富,特点鲜明,与皖西的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皖西地名具有记录已经淡忘的地方历史、彰显皖西地域文化的楚地特色、凸显皖西的生态文化优势等丰富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华各族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与吐蕃作为地方和民族政权与唐帝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回曾任唐嵩州西泸县令,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被南诏俘虏。王锡曾任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贞元二年(786年),沙洲城陷蕃,王锡被带往吐蕃王廷。由于南诏和吐蕃在诸多方面的差并,二人被俘后的待遇不同,遇到的情形不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两个地方政权与唐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南诏大理国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政权,前后历史五百多年,产生过几十代国王,这些国王的陵墓绝大多数不知在何处?成为南诏大理化研究中的一个谜。本从献考释、田野考察等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的办学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要以地方文化为中心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然生态在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自然生态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各地方政府的行政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地方政府行政文化也对自然生态具有反作用。只有在依赖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地方政府的行政文化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潮汕地区既是一个传统书院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又是一个较早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地区。在清末这一场改书院为学堂的兴学运动中,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兴学运动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潮汕地区地方势力强大、侨商众多的特点也对这场兴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十年,河北省政府依照南京中央政府有关地方自治的大政方针,结合河北实际,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推行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方自治运动。河北省的地方自治运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不断调整而变化,大致经历了起步、推进和调整三个相对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侧重点。河北省为推行地方自治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4.
水西政权是指水西彝族君长在蜀汉建兴三年正式受封为罗甸王建立方国,到元代改任土司,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改土归流结束1474年统治的方国、土司政权。水西政权是彝族地方政权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体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涌现出了不少爱国历史人物,勾画出了彝族历史的主线,创造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水西文化,在彝族历史上拥有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1号检察官》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即正面人物唐学强和反面人物王东山,从其出身来看,都同乡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乡土文化对他们以后的从政道路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产生、发展于农村的乡土文化正以某种隐秘而汹涌的方式进入都市、进入政府,并且“与时俱进”地在发挥其潜在的功能。这一社会问题,提醒我们应该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从而引导其发挥正面的、积极的、良性的功能,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社会、制度和体制方面剖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源,指出缺乏服务于民的意识、行政权力运行偏离法制轨道、惩治失信的法制不健全、国家和地方在利益方面存在冲突及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等是地方政府失信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结成战略联盟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对地方政府而言,源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为、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等;对地方院校而言,源于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扩大资源来源和寻求环境支持等。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战略联盟具有八项特性:组织类别的跨越性、组织目标的差异性、组织资源的互补性、组织合作的广泛性、组织行为的时效性、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组织间关系的多样性和组织运行的复杂性。而这种战略联盟的具体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教育、科研和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打造廉政文化品牌,能够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持久地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近几年来,各地在认识廉政文化品牌意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营造了浓厚的反腐倡廉氛围。  相似文献   

19.
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制建设过程中,坚持走政府牵头的市场商业开发与地方高校教育传承相结合的道路,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地方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通过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与效益共享计划,吸纳校地双方的人、财、物等资源共同参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活动,共享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和成果,从而实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洪武前期,朝廷在湘西地区设置九溪卫军民指挥司,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实行文化控制,设立卫学、县学、义学、书院。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九溪卫子弟向学之风的形成,促进了九溪卫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强了中央王朝对湘西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