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民国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院所必要性及发展概况的讨论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史、体制、模式、职能、特征、学术、教学及相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1934-1949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主要是对其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和津贴等几个方面的补助。分析其时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资助政策,可以探究政府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17-1934)、规范期(1935-1946)、改革期(1947-1949)。阐述了各个时期内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整体规模,重点例举了1936、1941和1947年度全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具体设置情况,以期梳理出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私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不逊于公立大学;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其时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呈现如是特征,除受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之外,更与我国当时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霍尔基金会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办与发展给予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资助。分析总结其资助情况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为我国近现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捐赠,对当时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经费支持,也为这些高校数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高等院校的教育捐赠状况、捐赠主体情况,并以我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为例,分析了民国时期私立大学教育经费捐赠主体的多元化,主要有校方、国内外基金会和私人捐助力量等。民国时期政府相关政策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促进民国教育捐赠兴盛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论述了大学设置研究院所的目的、必要性和具体办法等,并且比较了大学研究院所与专门研究院所的区别。傅斯年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成因,主要与他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以及后来在多所大学的工作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终于经过清末的萌芽发展而逐步确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主要包含自由、独立、民主及社会关怀四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大学章程是当时大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民国时期大学章程具有四方面的特点:制定主体明确,制定、修改程序规范;规定了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保障了教授治校;彰显时代特色。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大学章程与民国时期大学章程一脉相承,但有所创新:大学章程有其法律渊源;审核程序更为严格,章程不断完善;内容增多;重视保护师生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位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上承清末学位制度的零星萌芽 ,下启现代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是研究我国学位制度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中学位课程的设置是学位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学位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观的取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 ,为我国当代大学学位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的特点1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中国开始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但大学授予学位、设置学位课程的历史则晚些。 1912年 10月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  相似文献   

12.
筹集办学经费是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办学者面临的最大困难。以身作则,无私奉献;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专心办学,少涉政治;充分利用学校董事会和校友为学校捐助;研究募捐者的心理,充分发现潜在的募捐对象等,是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办学者成功融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国时期由于外国侵略引发庚子赔款,出现教会大学,促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研究思考能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提供一定历史经验。本文从民国时期入手,以教会大学为切入点看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者和标志性人物.对国立大学校长管理权限和产生机制的探讨,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国立大学的管理机制,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总辖全校事务,其产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立大学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大学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移植了西方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开创了新的历史纪元,奠定了我国现代大学的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实为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权力的分配问题。蔡元培、梅贻琦等民国时期教育家主张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的理念,推动了大学的发展,妥善地处理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诸多主张和措施并没有得以实现,但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繁荣期,英语教育中对英语文学阅读更为重视,当前,回溯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文学阅读的教学,以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溯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学阅读的实况,我们不难得出,其阅读素材为原生态的读物,阅读宗旨为提升西学素养,阅读要求则注重情景交融。探究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学阅读重视的深层根源,主要为自主开放的办学定位、通才学达的教育理念、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学阅读的当代启示,即教育理念上注重英语文学阅读的活学活用,教育形式上注重英语文学阅读的形式多样,教育方式上注重英语文学阅读的隐性渗透。  相似文献   

17.
书院改制后,书院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制度等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而是为后来的大学研究院所所继承.具体表现:一是民国学者呼吁或认可大学研究院所传承了书院学术传统;二是民初拟设或已设的大学研究院所继承了书院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了现代大学研究院制度.北京大学研究所之创办,为各大学创办研究院所提供了示范性样本;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对大学研究院之性质、组织机构、研究生资格及考试、管理等作了统一规定,使设立大学研究院有了统一参照标准和制度上的保障,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研究院制度的规范化.在专业研究所尚不发达之时,大学研究院除了具有研究生院这样的培养研究生之功能外,兼有某种专业研究所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特殊功能,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学术活动即为较典型之例证.但到1930年代以后,随着专业研究院所的普遍建立,尤其是中央研究院这种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研究院与独立研究院所之间逐渐有了明确分工,不再像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及清华国学研究院那样,以大学研究所而同时兼具多种学术功能.大致说来,大学研究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由教授开设各种研究项目.予大学毕业生以深造机会;独立研究院则主要供给学者以精深研究之地,使其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经费是私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学费、社会捐款、政府补助、财产收入、杂项收入等。以上经费来源受政治、经济、政府政策、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很大,各项经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校中所占比重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给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此之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基本上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推进。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总结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成因和特点,可为当前我国大学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