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常晓武 《出版参考》2011,(22):12-13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而随着亚马逊的出现,图书业成为了电子商务的标兵,也成为"长尾理论"着墨最多的研究对象。当然,互联网对书业的影响并不仅止于图书销售的影响,对于整个出版业的选题策划、组稿、审读校对、印制、营  相似文献   

2.
出版数字化对图书营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宇 《东南传播》2010,(8):168-170
如今,在以"受众为王"的营销理念驱使下,数字化成为出版界大势所趋。数字出版拓宽了出版的界限,也必然对图书营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图书营销内容和市场、定价、销售模式、营销策略四个方面试对这些影响进行了探究,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图书营销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科技工程英语及翻译》的选题思路,探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的图书出版新路径。编辑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更高层面上整体把握图书的选题信息、内容设计和宣传营销,提升图书的品质,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任娟 《编辑学刊》2016,(4):42-46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互联网用户创造的海量数据使得在线评论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口碑。大数据技术也使得对在线评论的经济价值进行科学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文章以图书在线评论为例,分析了图书在线评论对销售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探讨了如何利用图书在线评论销售图书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婧 《新闻传播》2016,(4):42-43
学术图书的出版肩负着文化积累、传播知识的重任,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指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学术图书的内容进行编辑,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对图书内容进行传播。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化出版面临着构建自身新模式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化出版的现状,结合相关知识对学术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方式及传播效果进行了介绍,并指出我国学术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探索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发行模式将受到新的信息化营销模式的影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当前传统的书、报、刊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1]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许多出版社探索的营销模式."数字化营销,就是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出版者与作者、读者的接触,根据不同数字化媒体的特性传播出版信息和出版社的品牌形象,达到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标题党"图书大致可分为两类:与畅销图书书名相近的图书、书名过度渲染的图书。这些图书虽然标新立异,能够带动阅读,为出版商增加商机,但是大多文题不符,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实质是图书炒作。图书采访工作应谨防图书"标题党"陷阱,选择正规的出版社,提高采访人员业务水平,注重图书内容,要慎重使用书目选书。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待数字时代的网络盗版,不只影响现在,更影响未来 磨铁图书公司的1090下面有一行字:"跟文化死磕"。但是总裁沈浩波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和整个数字时代的盗版在死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社群是连接企业和用户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变革和品牌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将成为下一个潮流.网络社群营销影响着各行各业,出版产业也不例外.可以说,社群营销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图书编辑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27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及下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启动了"中国图书全球按需印刷"项目。该项目将通过自主建立"按需印刷"中心以及与全球最大的"按需印刷"服务商英格拉姆开展合作的方式,构建全球按需印刷合作网,实现中国图书24小时全球直供。中国读者有望在今年年内,通过中图公司的按需印刷平台,体验世界各地优秀图书的“按需印刷”服务。“按需印刷”是出版者将图书内容数字化,生成的电子文件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世界各地,再通过专门的激光打印技术高速印制书页,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快速将图书印刷出版。同时,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灵活安排印刷数量,在图书内容上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印制一本书的部分内容。“按需出版”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据统计,2008年美国“按需出版”图书品种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的图书,2009年“按需出版”图书品种同比增长了181%,2010年同比增长169%,2011年“按需出版”图书申请的ISBN(国际标准书号)已达110万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少儿图书市场发展迅速,其零售市场码洋占有率连年持续增长,并保持在10%以上,增幅超过了整个图书市场的平均增幅,成为拉动我国整个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门类之一,也使我国跨入了世界少儿图书出版大国的行列。[1]然而,表面的生机勃勃之下,也存在着诸多相互交织的问题和矛盾,成为影响少儿图书出版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滞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当当网图书畅销榜2007~2010年四年排名前100位的图书为对象,对榜单图书的类型、出版社、再版次数、读者评价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网络书店中的文献半衰期现象。进一步引入卷入度的概念,探讨了消费者参与对网络图书评价的影响。主要发现:出版社和图书类别的上榜次数分布符合重尾分布规律;网络书店中,文献半衰期不但与学科属性有关,而且与互联网信息快速增长趋势密切相关;教辅类图书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卷入度分别低于非教辅类图书和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卷入度。  相似文献   

13.
正图书宣传,是现代图书出版发行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图书策划活动必须考虑的内容,是连接图书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因此,图书宣传日益成为出版单位的工作重点,往往专项列支费用,设置专岗,甚至由领导挂帅,统筹各方。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电子书籍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全新且主要的途径,这给传统图书管理及采购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科研的重要支持,图书采购的合理性、供应链体系的完整性都直接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知识获得和需求满意度。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高校图书馆采购的目的、对象及一般的供应链结构,其次分析了供应链管理模式用于高校图书采购流程的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购现状,最后探讨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供应链的构建策略,希望有利于推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时下,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解构和颠覆,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由于其主要产品——图书,属于脑力劳动成果,图书编辑作为图书产品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其个性思维会体现在具体的图书产品上,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图书编辑的思维方式,对图书产品的品相、传播效果,与其他物质产品相比,更具有天然的决定性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狼奔豸突"之际,随着传播链条的各个"节点"逐一被突破,互联网思维已经被各行各业视为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互联网,思维,解析并重构图书出版机构的角色与功能,通过对"互联网P时代图书出版的利润分析,探讨图书出版机构的组织变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的出版策略,促进其发展。【方法】文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的出版策略进行研究,阐述“互联网+”时代对医学图书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出版的现状,了解“互联网+”时代为医学图书出版行业发展带来的契机以及医学图书出版行业需要做出的改变。【结果】指出医学图书出版行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医学图书出版的创新策略,为医学图书出版行业找到新的发展道路和改革优化方法。【结论】通过研究,明确了“互联网+”背景下医学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使医学图书出版行业可以突破行业发展局限性,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医学图书出版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该行业需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当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为3.48%,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作为占据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主力军——新闻出版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文章利用2006—2012年图书出版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对图书出版产业的总量、结构与速度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得出近些年来,特别是"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为图书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又好又快的平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春艳 《新闻世界》2011,(5):221-22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少儿图书出版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生力军。然而,在一派繁荣景象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少儿图书"走出去"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图书采访模式的变革提供了良好契机.因工作效率低、人员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传统图书采访模式严重制约了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发展,寻求新的图书采访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