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人格的确立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获得国际环境法主体地位,参与国际环境法律事务,享有国际环境法律权利承担国际环境法律义务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国际法主体和国际环境法主体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国际环境法主体确立和发展的历史、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及其在国际环保事务中的独特作用、目前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环保实践的情况等的分析,论证了确立非政府组织国际环境法律人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国际法视国家为国际法唯一主体的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现代国际法理论已经将国际法主体扩展至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个人、跨国公司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非国家实体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的实践发展逐渐动摇了传统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国际环境法作为现代国际法的新领域,个人在此领域的地位如何有待于重新认识。从阐述国际法主体理论的新发展入手,在分析国际环境法涵义及其构成要件的基础上提出个人实质上已具备国际环境法的主体资格,并进一步从已然性与应然性两个方面来论证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国际法主体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导致跨国公司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力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具备了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面对跨国公司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日趋活跃和重要的现实,各国应正视跨国公司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性作为环境风险的承受者和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具有特殊的需求、作用与价值观念,表现在性别化的自然象征体系、性别化的环境问题承担与环境权益享有、性别化的环境政治与基层运动、性别化的环境科学与管理中。然而,当前的环境治理却普遍地、结构性地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这源于她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因此,父权制是导致女性"缺席"环境治理的主要根源。应破除父权制,依照女性赋权的思路,提高女性在环境决策中的参与度,积极培育女性环境保护组织以提高女性自主,将女性/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发展、反贫困等主题结合,并重视法律在确保女性"在场"中的作用。而环境法于此做了一定的努力和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活动合法性的前提是取得相应的法律人格.法律人格的保障主体是国际政府间组织和主权国家.具有法律人格的非政府组织将享有特定的优惠待遇.这就为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国内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从宏观上来说,非政府组织还是附属物,它们的力量来源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力量,这就大大限制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7.
囿于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环境法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制约:其内容无法全面、真实体现维护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理念,其执行也因诸多原因遭遇障碍。"治理"及"全球环境治理"通过扩大参与主体、改变调整手段、增加规则范围等方式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弥补了国际环境法及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不足。而国际环境法也应顺应现实需求,适时完善其制度。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格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它并没有把非政府组织排除在外。实际上,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间接的方式影响了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人格。非政府组织“民间性”的特征决定了其法律人格受到严格的限制,但不应以此否认这种人格的存在。本文从国际人格的概念说起,分析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从而引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并指出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人格是在其与国家、政府间组织的国际合作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是指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对因经济困难及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权利的社会弱者,自愿提供无偿性的法律帮助,具有补充性、志愿性、公益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系统阐述我国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主体、职能、对象、范围和形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个障碍:缺乏规范、资金不足、人力有限。为了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法律援助,笔者建议完善相关立法、提倡法律援助的社会化、加强各法律援助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议》,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这种"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在通往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过程中,相关方面的环境保护议题深受全球普通公众的关注,而这离不开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和推动。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应当从法律政策、组织建设、公益诉讼、社会监督等方面完善国内环保非政府组织,积极地为全球气候治理作贡献,从而提高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问题逐渐被列入全球政治议程,及其全球治理的深入展开,非国家行为体开始成为国家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详细审视和分析了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三类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从形塑气候理念到建立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它们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影响个体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和政策,它们能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施加重要影响,而且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如能恰当利用它们的作用,将会很好地增强国家治理气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其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制度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国际法律体系中有关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其参与国际事务的障碍。因此,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责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实现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构建,主要有制定统一条约规范和自我管理行为准则等路径选择。联合国及欧盟等国际组织的相关实践表明,以国家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和规范日益成为构建非政府组织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全球治理对非政府组织需求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影响、作用也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从对“全球治理”的界定来分析,新的全球治理体制必须吸纳新的角色。这种新的全球治理体制不仅应当有当地的、一国的、跨国的和全球的组织结构参与,而且还应当有非国家、非政府的各种行为体参与。这种参与已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处理全球问题、进行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并在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立法却严重滞后,虽然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很多,但是尚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体法律,并且现有法律内容庞杂,效力层次比较低,管控思维严重。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要逐步改善这些不协调的局面,逐步转变对非政府组织的管控思维,制定一部统一的《非政府组织法》,降低非政府组织的进入门槛,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其配套法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法典化为环境法律关系的整合与更迭提供了一次契机。“个人”作为广泛存在于环境法律关系中的要素,地位和形态也将随之变化。环境法法典化采用的“适度法典化”方式决定了“个人”展开方式的调节需要与环境法法典化保持一致,实现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将现行环境单行法律中的“个人”条款进行分析后可得:“个人”环保义务由国家环保义务分配;现行条款中“个人”意蕴和表达因法律关系特点具有灵活性;“个人”主体环境法律关系涉及义务性条款、引导性条款与参与性条款。环境法法典化中“个人”的具体展开,不仅需要立足于实然概括,还应当根据环境法法典化的背景进行应然推导。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然十分壮大,在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触角所不能触及的领域,非政府组织弥补着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职能盲区,但其国际社会的地位却十分尴尬,这种状况对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阻碍,使其行为的效力无法确定。为了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赋予非政府组织相应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7.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从科学层面转向国际政治、国际法律乃至国际经济的综合治理。当气候变化引发环境危机与金融动荡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国际社会需要在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均衡点,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繁荣。通过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法为分析对象,明确法经济学的分析前提,探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路径,进而剖析国家参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策略,将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建立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并推进“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国家参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必须建立国际气候环境合作秩序,促进多层次的国际政治合作。完善政治目标经济化的手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催生了全球治理。要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主权国家、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种行为体共同参与。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相互配合、协调,形成了新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有自身的动因,即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在世界治理中互有优势与缺陷,只有加强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全球问题的善治。但是,日益兴起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对联合国构成了挑战,致使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需要妥善处理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对待双方的合作,国际社会的多重角色与因素应对之采取鼓励引导的政策,对待二者的矛盾,应采取多方协调、沟通、弥补分歧、消除冲突。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体育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作用在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中是不可替代的.本文论述了非政府体育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时我国非政府体育组织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学界对当代跨国社会运动与全球治理之间关系存在一些误读,这是由于受到国家中心论和精英主义倾向的影响、对当代跨国社会运动角色与特征的变化及其与非政府组织关系认识上的偏颇所致。实际上,当代跨国社会运动的主流不再是国际体系的颠覆者,而是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建构者,对国际体系的发展与变革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