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三、晋代葛洪留下的医学遗产前面谈到,使用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此后中医用青蒿治疟疾便多了起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青蒿功效的开发更多,除治疟疾外,还治痨病(肺结核)、刀伤、牙痛等。由于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提到她用青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评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中心"工作过,与评选者有过接触,对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问题也有过思考。当新一年度诺奖公布,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的距离,看似在创新成果,实则在"科学精神"及其背后的科学机制。"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的人格特质所在。但到目前,一直没有权威的定义和阐述。据我理解,"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意味着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摆脱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因为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在科学发现、科学创造方面完全可以问鼎世界、折桂诺贝尔奖。在科技领域,也有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且人数多?为什么诺贝尔奖到中国姗姗来迟且少得可怜?答案只有一个:我们的创造教育意识及操作路径探究已经在世界上落伍了。  相似文献   

10.
吕增建 《成才之路》2009,(27):80-81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哥哥和弟弟都是在66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是天赋,还是后天教育造就了一个人的成就?这兄弟俩一生的经历也许能提供某种答案……1969年,66岁的荷兰人简·廷伯根获得了第一届"瑞士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这一奖项常被误称(或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4年后,简的弟弟尼古拉斯·廷伯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  相似文献   

13.
<正>屠呦呦!大家一定知道她是谁,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一定了解,她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的获奖感言,看看她要感谢谁。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  相似文献   

14.
林丽萍 《辅导员》2011,(9):55-56
21世纪社会变化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况且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我们大一小一、大A小a、一条条一套套"教"出来才高八斗的一届又一届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金牌银牌,但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而美国那种"小儿科"的放羊式教育,虽然没有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却赢得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我们虽然无法用诺贝尔奖来判断一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6,(24):39-40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让国人自豪.然而舆论并不是一面倒的赞誉.有些人质疑奖项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这对团队的其他成员是否公平呢?显然,屠呦呦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的文化冲突. 2015年10月5日,84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她获奖的消息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中外评奖标准的差异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以诺贝尔科学奖为标志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主要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无缘诺贝尔科学奖原因很多,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科研、师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亲吻”诺贝尔科学奖,否则,就不会筑起通往诺贝尔科学奖的“通天塔”。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美国高中生的诺贝尔奖“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公布了本年度的获奖名单。10位美国高中生不仅获得最高10万美元的奖金.还应邀走进白宫享受总统接见的殊荣。“英特尔科学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具权威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项,前身是始于1942年的“西屋科学奖”。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相似文献   

19.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从此,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创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作用。100年来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大学科研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急于求成和担心失败、过分强调研究条件、缺少合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家应当在正确研究方法指引下,通过不懈努力,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大学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为自然科学研究创造了一支活力较强、敢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发挥着既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又是科学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学科学研究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