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史上,教育哲学家孔予首次提出了圣人人格。作为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初步确立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范武。在先泰教育哲学家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下,圣人人格不断丰富.此范武得以确立。魏哥时期,玄学教育哲学家对圣人人格作了玄学化的阐释,理想人格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等教育哲学家赋予了圣人人格更为丰富的内涵,理想人格发展到了顶峰。古代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内在人格完善和外在践行相统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相统一,对于加强高校德育,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圣人理想人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主要探讨了荀子圣人理想人格对当今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作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今礼学教育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孟子"成人之道"是在继承发展孔子"成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主体兼具"仁义礼智"四德,在生活中自觉效仿圣人人格,主张通过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身而诚等具体方式塑造理想人格.研究挖掘孟子"成人之道"的内在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申硕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11-13,19
孟子的性善之说和荀子的性恶之论颇有建树,而从道家的"自然而然"的思想中折射的天然人性论的光辉也非常具有特色.此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先秦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或是对于先秦哲人思想的继承发挥,或是对他们思想的调和,把握先秦时期的人性论问题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中国哲学的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难.我们把这种构建秩序的途径称为圣人德化.圣人德化之所以可能,首先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为圣人德化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是身体呈现为圣人德化提供了现实通道,再次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圣人德化的制度化生活方式.先秦儒学以圣人作为"以身载道"的理想人格教化民众,努力发挥圣人之德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思想重视人格力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剖析、理想人格预设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这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诉求的目标建构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中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继孔子之后的两大学派代表, 孟子和荀子的学习观在学习作用、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甚至针锋相对, 但又有许多不谋而同之处。孟子注重“内求”的学习观与荀子强调“外铄”的学习观恰恰互为补充, 共同谱写出一曲和谐的学习乐章。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荀子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荀子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ogic)。虽然,大陆学界大多主张荀子之名学即等同于西方之逻辑,然而,学者皆未予以明确之说明或证明。因此,有关荀子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荀子名学之确切理解与把握,此外将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4.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5.
荀子人性论涉及性、情、欲、心、伪等概念,他承袭先秦官方对于民性的悲观态度.以对政治秩序的影响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将性与情混用,使二者共同指向欲,以社会群体为追求欲望而导致政治混乱作为人之“性恶”的实质表现;通过欲与心的区分,指出“心之所可失理”是使人无限追求欲望的原因,同时肯定心知礼义就可以控制欲望,由此,以心沟通性与伪,提出“化性而起伪”的结论,明确了礼乐教化是人性改造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隆礼重法"与王霸兼用——荀子政治思想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他生于礼制社会结构已经解体、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烽烟四起的政治现实,荀子进行了较为理性的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取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性恶论”与“化性起伪”人性改造说、“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尚贤任能的政治主张、重民尊君的王霸理念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目标为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思想史意义、哲学影响在牟先生那里才得以披尽黄沙,见其真金。无论是"客观精神",还是"知性主体",都是理性主义的表现,它们最终都统一于荀子之"礼义之统"。荀子以其逻辑的心、认识的心、纯智的心,建构出作为治辨之极、强国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的"礼义之统"。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义利观思想,其作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