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2.
何小玲 《辅导员》2014,(4):62-62
“读写联动”是一种新兴的课型,“读写联动”即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促进和终极目标。“读写联动”是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如何处理“读”和“写”的问题,让“读写联动”切实地成为学生习作智慧的源泉呢?在进行了一学期的主题阅读实验教学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准以下几个抓点。  相似文献   

3.
洪军 《湖北教育》2006,(9):39-40
通过与孩子们交谈,我了解到,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题: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有话写不出。如何化“难”为“易”,使习作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4.
您为什么写作? 写作是我的自我需要。 意大利小说家哥弗雷多.申自里塞如是说。习作教学虽然不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成为文学家,却应致力于激发学生习作的“自我需要”。遵循《语文课标》“乐写——礅写——会写”的习作教学思路,我们提出了“有意趣、有意义、有意思”的习作教学新取向,让学生习作以“自我需要”为起点,走向“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5.
何敏 《教育艺术》2010,(3):56-56,55
一、成因分析写人、记事类习作往往有这样一个要求:请写出真情实感。可学生常常视而不见,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读者不信,就连学生自己都觉得不真实。学生习作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在“大”、“空”、“借”、“乱”。(“乱”主要是基本功和态度问题,在这儿笔者就不多说了。)  相似文献   

6.
黄大权 《云南教育》2008,(10):18-19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习作一要具体,二要通顺。这两点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为把作文写顺,教师常用的方法是“仿写”;为把作文写具体,教师的方法还是“仿写”。“仿写”是学生习作起步训练的重要“拐杖”,这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学生需要怎样的拐杖?拐杖是怎样一步步丢掉的?如搞不清楚,一味地仿写,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仿写作些改进,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的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7.
“双减”呼唤自由习作。开展自由习作,要使师生双向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要以促进多写为策略。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习作意义、亲密师生关系、提供多样的习作平台、及时鼓励学生使其保持习作热情。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学生的习作训练,都是在老师规定的题目、限定的内容、指定的方法中进行的,发挥不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学生习作训练中,以激发习作兴趣为前提,让学生轻松自如地用“我”之笔,写“我”之见,抒“我”之情,扬“我”之趣,效果颇佳。一、注意命题的针对性习作命题要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呢?  相似文献   

10.
谈侨 《小学语文》2023,(7):62-66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想象类习作,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增添想象作文的趣味性。首先,在叶圣陶先生“例子说”的指引下,“再用”学过的同类课文,在习作前指导中,激发“我要写”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其次,在习作中修改,唤醒“我要改”的动力,引导多样拟题、灵动人物和规范语用;最后,在习作后展评中结合口语交际教学,整合听说,激发“我要讲”的愿望,有助于表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人物说话要写“说”。每篇习作“说”字多:你说我说和他说.很多“说”字秃着头:“说”字秃头不好看.请给“说”字戴上帽。  相似文献   

12.
潘秋桂 《广西教育》2004,(7A):37-37
修订版小语教学《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在修订版的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改变:一是提法改变:修订版大纲中多处回避了“作文”二字,用“写话”和“习作”来替代“作文”,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要就具体的习作话题做文体区划,在此基础上确定与学情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和核心习作知识,设计不同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克服习作难点。具体策略有:写人类习作,以程序支架“写出‘人’的特点”;记事类习作,以元认知支架“把‘事’写具体”;状物类习作,以例文支架“把事物写生动”;写景类习作,以策略支架“把景象写有序”;想象类习作,以问题支架“让想象有创意”。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习作兴趣,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这些新提法。体现了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开阔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学生解除了命题作文给他们带来的某些心理枷锁。如何把新课标要求落实到自己作文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想写、会写、善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落实“四化”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才是好作文。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在评改作文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文写得很真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语病,但似乎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既有生命又有灵魂呢?  相似文献   

16.
黄海森 《教师》2015,(6):75-76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消除小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们要创设良好、开放的习作“大环境”,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平台,创造适合习作的“小气候”,让课外阅读为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引领学生贴近生活,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讲评,调整评价策略,优化评价方法,创新作文评价方法;创新作文教学观念等,才能让小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的落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在立足儿童视角,遵循学生写作心理规律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多角色写、多角度练、多方位评、多形式展”,为学生搭建能够遵循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有个性、有创意、有目的地进行书面表达,开创轻负高效的习作指导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尽管“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写”,但习作的关键是“写”,是纸上练兵。可在如今的习作教学中,重说轻写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每逢作文,老师总是先引导学生把要写的内容热热闹闹地议论一通,然后再让学生用文字把所说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9.
吴群 《湖南教育》2008,(7):26-27
很多时候,学生的习作是充满困惑的:为什么写?写了给谁看?习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吗?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习作是被动而无奈的,满心的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完成。为完成任务而写,当然就会缺乏主动性,缺乏兴趣。刘老师执教的习作课《一位新朋友》却一反以往的方式。在这一堂课上,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20.
沈春艳 《教学随笔》2016,(9):126-126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成了最让语文老师难以把握的一个项目,也是最值得深思的一个项目。然而,习作教学的难点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本文笔者主要围绕习作的速度,即训练习作的“快”,和习作的情感倾向,即习作的“乐”,来展开具体的操作,并总结经验,对习作教学的突破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