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2.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主体     
在编辑学的研究中,有的同志只是把编辑过程作为编辑学的对象,忽略了对编辑本身,以及编辑作用于编辑过程产生的实践形式的研究。这对构筑编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不利的。实际上,编辑过程在编辑学中作为认识的客体,编辑作为认识的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实践形式,这三方面都具有编辑学对象范畴的意义。关于三者各在编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另文讨论。这里,主要是想探讨一下编辑主体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说起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不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决定意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另一个方面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我们应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信息的反映过程和电视纪录片的采制过程。  相似文献   

5.
增强记者的主体意识,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条件。所谓主体意识,就是记者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确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既肯定客体的第一性,又注重记者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6.
论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脱节●吴文革胡胜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①档案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遵循着这一认识运...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认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编辑学。可是,当我运用它来探讨编辑学时,有的同志却认为,是在用一种理论研究另一种理论。或许我没运用好,给人留下这么一种印象,今后有待改进和提高。不过,科学研究是允许用一种理论研究另一种理论的,而且在科学史上成果斐然。在《编辑学知识范围探论》一文里,我提出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实践形式三个概念,并说这三者都具有编辑学对象范畴的意义。有的同志认为,这三者是我给编辑  相似文献   

8.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9.
三、新闻伦理学研究的方法。每个学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都是依据它的主体预期目标和对象的规律、特点以及各种条件。我们已经明确了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就比较容易确定它的研究方法。新闻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新闻学与伦理学的思维方式,将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人类认识的历史经验总结。除此之外,研究新闻伦理学还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种主要方法。第一,要全面运用历…  相似文献   

10.
不论哪一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研究者们都会注意到该科学的认识原理、其客体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象的特殊性问题。研究这些于学科形成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该学科在方法学上成熟的标志。对这些问题不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便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更为局部的问题。列宁指出:“如果不事先解决一般的问题,就去着手于解决个别的问题,那么,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上碰’这些一般的问题”对于图书馆学来说,确定自己的客体(本位论状态)、对象(认识论状态)及方法休系(方法论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所有这些问题已经在专业出版物巾讨论了多年;科学论文集《苏联图书馆学》的编辑委员会也组织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应当指出,许多学科都对这类问题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刘健 《新闻知识》2005,(11):77-79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主体、客体以及之间的多重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美,同时也产生了审美意识,人们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美的规律用于实践。新闻传播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普遍的社会行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译著知识生产主体、载体、客体三个维度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译著出版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的影响。从知识生产主体来看,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译著作者国别多样,以苏联为主;作译者群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出版机构的政治性、学术性较强。从知识生产载体来看,新中国马克思主义译著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具有跨学科性。从知识生产客体来看,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中国化,篇章内容精准化。马克思主义译著出版有助于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主体专业化,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影响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进程,促进马克思主义知识再生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的专业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1,(2):28-29,15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学,在中国形成和创立是最近几年的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怎样形成和创立的呢?弄清这个问题,是新闻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个问题,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认识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目录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小组诸同志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见《河南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3期)。这个讨论,对于目录学今后的发展,相信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深入研究参考。我想首先谈谈关于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这是我们进行讨论的前提。我认为它有如下四方面的涵义: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就是指相应的实践经验以及前人认识的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厘清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学学科的三种因素--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分析传播学研究应落在实用传播研究,普遍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传播学学科应转向背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任务,成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如何建构新闻事实"这一认识论和实践规则问题,不能忽视"基于何种实在建构新闻事实"这一本体论问题,因此新闻客观性研究应该深入新闻事实世界的本体结构。基于批判实在论思想,本研究勾勒出新闻事实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三重结构(实在范畴、空间范畴、历时范畴),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业知识生产独特的认识论和实践规则,显然同新闻事实的本体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这已为实践证明了的。因为它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一门课程。 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对调查研究怎样认识,把它摆在什么位置,实质上是关系到是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问题。众所周知,认识论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前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列宁语)。后者认为却相反。这个问题,本来稍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判断谁是真理谁是谬误。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新闻活动中,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无意或有意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俘虏:例如新闻报道搞“客里空”,或“想当然”胡编乱编新闻,有个别人甚是捏造假新闻来谋取私利,这除了违反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语义互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客体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实现。主体包括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者和数字图书馆用户;客体主要是语义互联对象、语义模型、技术与标准;环境主要是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主体通过对客体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影响和控制着语义互联的表现结果、发展与变化;环境通过作用于主体影响和控制着语义互联的进展。所以,正确识别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档案学的学科功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由于"功能即指事物的效用和价值,对一定的主体来说,功能是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应有意义和基本论据所在。因此,对功能、效用、价值的关注,是人们作为主体关注一定客体的着眼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即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的功效和可能起的作用。"因此,档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功能事实上也就是学科的价值。关于档案学的功能定位问题,档案学界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够系统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