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市姑苏臣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抱团组建了纵向与横向多个共同体。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建设了“校际发展共同体”和“文化传承共同体”;为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促进师资共同发展,建设了“名特教师共同体”和“区域校长俱乐部”;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了“阳光德育导师团”、“学科研修共同体”和“特色项目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催生了以培养教师为基本目标和任务,由大学、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参与的合作共同体。因此,有效建设合作共同体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以"开放、合作、实践"为合作共同体的建设思想,以共同体的组织机制、规范的合作制度、研究讨论制度、反思与自检制度的建设为合作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促进合作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林自然 《新教师》2022,(2):15-16
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西城中心小学自2020年5月开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研组文化构建的行动研究"以来,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教研共同体文化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传统的"散乱应战"走向"有序发展";从传统的"个体成长"进化成"群体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即以"图书漂流"为引导,全面推进课外阅读行动;以"构建教学模式"为路径,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优化集体备课"为手段,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即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旨在区域教育的开放与共融;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建设要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6.
陈文 《现代教学》2016,(Z1):162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工作思路,于2013年启动了松江区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整体推进松江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作为共同体一员,积极参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进而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学术研究或者学习活动的组织。溧阳市实验小学为具有不同发展愿景的教师个体,搭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要有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技能发展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教学竞赛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等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思想家柯布的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共同体思想,既是联系的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形式,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柯布共同体具有共同体中的人相互关联、地区共同体组成的共同体、非地缘性的共同体三方面特征。柯布"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倡导发展共同体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风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后现代主义与人群组织性哲学观等理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以人为本、以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实现"学习生活化";创设学习文化情境,建设学习生态环境。其建构及演进模式是:教授引领、"以人为本",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引领教师间对话、协商,建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知识管理"嫁接校本教研制度,促成学习文化情境;自组织、自激励、自反馈,催生学习文化生态;使具有文化生态属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走向自进化、自生长、自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刘桂兰 《宁夏教育》2012,(12):18-19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实际上就是对优质教师的渴求。提高教育质量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全面深入、持久有效地抓教师专业发展。下面就将银川市西夏区初中历史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区域校本研修的思考与实践介绍如下。一、建立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社会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英国科学家坡兰依首先使用这一概念,将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界定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组织。在这  相似文献   

11.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把握浙江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本研究对5个城市200余所城乡学校进行了问卷调研.针对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顶层设计、师生交流制度、资源配置长效机制、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是实现人民教育的公平发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大家所共享,缩小城乡差异。在此大背景下,我区实行城乡共同体,城区一所学校和农村一所学校组成共同体,共享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发展教育事业。我校是实验学校,结对的是沿海小学,两校相距较远,联系有些不便,而建设数字校园正好解决了这许多的不便之处。  相似文献   

13.
城乡学校结对互助,校际之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以临安市域层面的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为例,站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发起的源起、构建策略及面临的课题,探索了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彬 《学苑教育》2012,(17):76-76
为了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注重从文化的、组织的或制度的层面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建构教育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的建立,无疑为各校之间提供了一条加强合作的重要途径,拓展了共同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一片沃土。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在强校弱校所构成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中,让开放型的校本教研使区域之间、校际间...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张苗妙 《人民教育》2023,(18):51-53
<正>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浙江省宁波市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教共体”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近年来,宁波全市603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教共体”建设,覆盖率达100%。同时,宁波市江北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海曙区、余姚市经验入选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职业角色。从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来看,教师的职业发展要经过"保姆"、"斗士""、法官"和"领导者"四个发展阶段。在学校革新过程中,要实现教师从"保姆"到"领导者"的转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执行教师领导者导向型政策,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建设"高效课堂",为教师领导者创造发展的机会;吸纳教师领导者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立教师领导者导向型的学校评价、激励方式;学校领导者与教师领导者共享数据、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突破体制和区域的限制,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跨区域联盟。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有教师牵手联盟、学区互动联盟、城乡百校联盟等。在共同体中,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互帮互带、团结一致、合作发展。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增进教师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在构建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全面规范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共同体的综合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价值目标是为人类发展提供生存基础、生态公正和生态安全,从而彰显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基础性价值、共享性价值和安全性价值。这些价值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必要手段、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均衡视野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了"U-D-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思路,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形成高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联动机制、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促互动运行机制、创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实现共同体融合与交流,进而达到共同体内师资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文化的变革,是教师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的综合变革。教师团队建设,是建设优质教师团队、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且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教师团队建设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多种模式。要加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真正发挥教师发展学校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团队,真正形成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