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象牙塔"的庇护下保持着学术独立、自治、自由的历史传统,并长期徘徊在社会的边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社会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使大学面临一系列难题:大学究竟要不要走出象牙塔?假如要,该如何走出象牙塔、如何保持其基本学术价值?。对于这些问题,博克认为大学既要坚守象牙塔,又要走出象牙塔,更要超越象牙塔以维持两者的平衡。对我国大学象牙塔精神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利于我国大学象牙塔精神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大学面临保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以及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的责任、使命、价值再度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要求大学既要走出“象牙塔”,又要超越“象牙塔”。所谓走出“象牙塔”,就是大学不仅停留在育人与传承学术价值的层面上,更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西方大学为叮维护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被称为象牙塔.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正逐步走出象牙塔,走出的同时却造成了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缺失.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强烈呼唤大学在走出象牙塔的同时更要注重象牙塔理念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维护大学的自由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力求同时实现的目标。但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为了自由,大学需要保持自治的本色,与社会保持距离;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又呼唤大学走出象牙塔,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处于进退两难中的现代大学,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呢?德里克·博克在他的著作《走出象牙塔》中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给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继教学和科研之后,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把社会服务的职能又引进了大学。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多种学科的视角说明了“走出象牙塔”之后的大学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点:大学在同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紧密关系的同时也即要求大学的各种职能之间保持张力下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彭艳 《文教资料》2007,(30):125-127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从游离于社会之外到处于社会边缘,最终走向社会中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走过了适应社会到为社会服务再到引导、预测社会未来这样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大学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其现实使命,也成为其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大学面临着保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大学逐步走出“象牙塔“,传统的中立地位受到质疑.大学想要发挥其在当今社会的真正作用,就必须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基本价值标准,是维持大学活力的源泉.从学术角度看,大学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有:让所有的人享受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通过学术研究、技术转让、创造新的产品和产业,最终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考虑科学发明的利用价值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对外技术援助等.从非学术角度看,大学有对城市、社区的服务责任,对待社会问题的政治立场,对社会捐赠接受的态度以及与校外组织的关系等.总之,现代大学必须承担教育的责任;既适应社会,又要服务社会,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后,大学、“象牙塔”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作为哈佛校长和享誉世界的高等教育专家德里克·博克对现代大学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博克眼中的现代大学是巨型和多元的;大学既要保持象牙塔内的学风,也要满足社会需求;但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最合理的方式服务社会,同时养育大学自身。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内容在变化,结合最新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中的观点来看,博克的思想仍显示着勃勃生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面对学术权利与学术责任问题时,应该超越过去“被动承担责任”的心态,在尊重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传统的同时,正面责任,积极承担来自多方面的责任。本文关注大学如何立足学术权利——学术责任的基本问题,借助大学章程,充分考虑招聘、晋升程序、教师发展性评价、终身教职、学术审查制度与学术责任追究、惩戒等问题,充分发挥大学在维护权利承担责任中的作用,从而设计并构建一种相对更为合理的大学内部学术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在国外大学教育中由来已久,而我国公民教育仅在九年义务制教育当中有所涉猎,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几乎还是空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法治化的不断完善,社会需要能够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有自觉认识的公民。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力的高素质的公民,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出象牙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办学,是世界各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大学不是公共服务机构,而是学术传播和创新机构。因此主动适应,不应只从社会责任进行诠释,而更应从高等教育规律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威斯康星思想在高校职能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应该找准社会需要的空缺,准确定位;多样化发展,注重教学质量;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和谐发展;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培养服务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和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相比,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首先要明确创业教育课程的概念、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认真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高校的实践成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大学社会实践则是高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促使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激发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丰富学生的责任情感、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的现实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代高等教育已经无法回避价值问题而回到纯粹客观研究的"象牙塔"状态中。布鲁贝克看到了这一事实,在他回应美国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问题的时候,他一方面肯定传统高等教育追求客观真理的理性传统,另一方面也强调高等教育对使得自由求知得以可能的社会具有义务。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他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依据,确信在民主主义社会生活模式下真理和价值结合的可能性,由此提出高等教育应以民主主义原则处理高等教育事务,并在理性与民主平衡下不断敞开对"高深知识"及其价值后果的探求,使高等教育在能继承其客观性传统的同时,亦能理性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出色地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起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的责任:一是承担着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责任,二是承担着推动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要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树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给大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的功能和角色定位面临一次“洗礼”。介绍高等教育价值观和大学职能的演变,特别是服务职能的演变,进而论述现代大学通过何种方式直接为社会服务,以及如何发挥大学的优势来引领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城市住宅商品化、知识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一个独立的、封闭的机构,而是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开放后的大学需要与其周边的社区产生了互动发展的关系。因此,依据社会互动理论、服务学习理论观点,结合目前大学与社区互动的实际,通过创建大学与社区资源共享创新与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创建互动、互补、互益的合作项目等举措,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corollary of the concept of the ‘ivory tower’, as reflected in the writings of Plato and Newman amongst others, was, paradoxically,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university for wider society. Nevertheless from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he esteem in which a ‘liberal’ university education was held was diminished by rising expectations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ould actively 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broader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through ‘knowledge-transfer’,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 and community service. However while this linear conception of universities' ‘third mission’ eroded their ‘ivory tower’ status, the death knell of the ‘ivory tower’ ring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rticulates a dialectical view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university and wider society are synthesised in the ‘engaged university’. With its focus on reciprocal ‘knowledge-exchange’, the co-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the ‘engaged university’ embraces the ‘other’ as intrinsic to its identity. Yet arguably the increasing instrumentalism and democra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irrevocably eroding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institutional autonomy upon which universities' immeasurabl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ultimately dep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