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生陷阱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相似文献   

2.
引语的奥妙     
已故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1979年在华讲学时,曾对《中国建设》杂志一篇关于画家黄胄的特写中的一段引语大加赞赏。那是黄胄讲他在“文革”中的尴尬处境的一段话: “如果我画的驴向后看,他们(指四人帮一伙)就说我怀念旧社会。如果画面上只有一头驴,我就是在宣扬个人主义。如果一幅画里有许多驴,我就是在咒骂社会主义落后。如果我的驴面朝西,我就是向往西方社会。如果它们直向观众,就是向社会主义进  相似文献   

3.
小黑诸鸣是全国优秀导游、杭州市终身金牌导游。除了“共同富裕”短视频,小黑的其他解说短视频动辄收获数百万播放量和数万次点赞。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小黑诸鸣“脱颖而出”的密码又是什么呢?本文在研究小黑诸鸣走红原因,特别是其爆款短视频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析主流媒体进一步做强并创新新闻传播的策略。对标“小黑诸鸣说共同富裕”这一类表现主题内容的爆款短视频,主流媒体应该在三方面发力:一要在内容挖掘上再发力;二要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三要在传播效果上再发力。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主流媒体应做活出镜报道、做亮新闻标题、注重新闻内容的“多维构成”、创新融媒传播等,从而更好地产出优质内容、输出思想观点、做强传播效果,助力媒体“硬核”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05,(2):46-47
去年和一朋友聊起“驴经”,他问我去过广东哪些村落?我便大笑起来:“老兄,有没有搞错?处在中国经济改革浪尖上的广东,恐怕连祖宗的坟墓都找不着了,还会有古村落?”,朋友没好气地回答我,“你的偏见只能代表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5.
林衍 《新闻天地》2010,(11):33-34
“倔得像头驴!”老吕的妻子曾躁着脚抱怒他。这仿佛给了他某种启发,把自己的QQ状态改成了“我就是一头不知疲倦的驴,为了一个目标,一直在行走”。  相似文献   

6.
佚名 《新闻世界》2007,(6):42-42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在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  相似文献   

7.
写好短稿     
笔者近读两则故事。一则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完成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后,随即寄出版社。过了一些日子,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出版社的编辑马上给雨果回信,写的是:“!——编辑室。”不久,震动文坛的巨著《悲惨世界》问世了。一个问号,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雨果要说的全部话语。另一则是:有一位“博士”买了一头驴,要写张简单的契约。他写了好半天,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有写到“驴”字,尽是些和买驴无关的废话。由此,隋朝人颜之推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以上两个故事,一个是靠简单的问号…  相似文献   

8.
他们自己背负包裹,他们自己徒步前行,他们自己亲近自然,他们自己已经历风险,他们自己叫自己“驴”。 中国的“驴人”群体正在迅速增加,通过像北大山鹰似的行动,这个群体为中国人增加一种叫做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欲作诗,古人云:“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那么,骑驴觅诗,你可想了些什么?顾随先生乘洋车进城,见远山而诗兴大发之际,一瞥见“车夫的脊背上沁出汗来”,诗思却“小鸟般地飞去”了。从而想到小驴子苦矣,未免不太“驴道”,结曰:“于是我想到一个诗人,一定是想了些什么,同时还忘了些什  相似文献   

10.
“驴客”定义及其群体特征“驴客”是自助旅行者中的背包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的嬉皮士运动催生出自助旅游。年轻的旅行者借助自助旅行手册,详细了解旅途和目的地住宿、交通和旅游资源,用节省的方式旅行,希望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这种旅行方式,在传播中不断成长,理念更为充  相似文献   

11.
卜卦记     
考试在即,大家都忙着备考,惟有不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临考前急来抱佛脚的王林(化名)有些反常:仍然我行我素,好似胸有成竹。为了解开这个结我故意讨好王林。果然不出所料,他确有高招。原来一位叫“小神仙”的人能为他保平安。出于好奇,也为了查出个所以然来我决定见见“小神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勉强答应我,但我必须答应他“对任何人都保密”的誓言。终于,在一条破巷深处的小杂屋中我见到了“小神仙”,一个四十多岁留着撮山羊胡,摇着把小黑扇,鼠眼滴溜溜一直转的人。在问清来因之后,他便给我俩侃开了。只见他的手指时伸时…  相似文献   

12.
前一阵,在报上先后读到两则消息,题目分别 是:《看人杀驴被驴踢 未吃驴肉唇先裂》和《中山热水器喷火伤人 海珠李某惨成“烧猪”》,读后感到很不舒服。 第一则消息是说,广州曾某想买些驴肉吃,在边等边看摊主杀驴时被驴蹄踢烂了嘴唇,“结果驴肉没吃成却被送到医院缝针,吃消炎药了”。第二则消息是说,“住在(广州)海珠区赤岗的李先生在冲凉(洗澡)时热水器突然喷火,身陷‘火海’的李先生全身烧伤面积达80%以上,至今还躺在医院里。”据说那热水器是他从住处附近商店购买的,系广东省中山市某电器厂生产。消息还配发照片:李某…  相似文献   

13.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圈内流传了一个笑话:“陈晓卿白了”。陈晓卿是该片的总编导,在圈内以“色黑”著名.昵称小黑。不解者疑问,陈晓卿怎么白了?回答说,吓的。  相似文献   

14.
陆士华 《传媒》2001,(9):16-16
这两天,北京人正在讨论自个儿的“小毛病”,这令我想起梁实秋先生说的都市人的另一些“小毛病”来。看电影的时候,座椅被后面的人用足尖晃动,像发羊癲疯一类的疾病;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打个哈欠;抑或几声喷嚏如排山倒海;说话“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总似打架……诸如此类,梁先生概括其形态曰之为“旁若无人”。他的这篇文章就叫《“旁若无人”》,不妨推荐给人们看看。  相似文献   

15.
耿立  金重 《出版参考》2006,(4):17-18
平原厚实的夜只有一种声音可以穿透,那是驴的叫声,文人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根本没有触到平原和乡村那种土地、柴烟和衰草混成的气息。夜已深,驴的呜叫忽然充沛慷慨得令四面没有准备的人吃惊;但过后,你就会习惯,这没有娇啼的声响.在黑暗里,在没有边缘和无比恐怖的胆怯里,驴的叫声是那么地粗犷,毫不犹豫,格外精神,像是给安然睡在平原床上的人以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你别回去了,回去之后,共产党听说你是从美国回来的,就把你关在小黑屋里,你还搞什么科研?”1950年,与卢肇钧一起留学、工作于波土顿的同学经常这样劝他。  相似文献   

17.
翻译常常出错,而出错是刹那间,就会引人发笑。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三幕第一景写一个角色遭了魔术的禁咒,变成驴首人身,他的伙伴大为惊讶道:“天呀,你是经过了翻译了” (Thou arttranstated)!人头而为驴首之变化,乃由“翻译”途径,笑话就往往出在这上面。 德文Entlassen,意为“解放”等义,但是在最早的一本《中德字典》中却被译为“放狗”,原来是那本字典的编译者的德文老师,是一位德国老太太,她每次教德文的时候,手中总要牵一条狗,当地  相似文献   

18.
今年恰逢美国四年一届的总统竞选运动,“驴”、“象”之间的竞争又在吵吵闹闹中拉开帷幕。3月初,小布什和副总统戈尔已成为美国两大党的总统候选人,他们为成为未来白宫的主人正展开最后的角逐。大多数的美国民众,对于这场四年一次的“驴”“象”竞赛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对美国民众来讲,看看政客们在这场被称作是“赛马”运动中的表演,也蛮有乐趣。应当注意的是,他们对这场竞争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大众传媒的蛊惑。大众传媒借助自身具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影响着公众的日常议程,使这场旷日持久的竞选运动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小黑龙》     
本故事取材自关于“黑龙江”由来的民间传说,讲的是在山东的小山村里,李福的妻子生了一条小黑龙,小黑龙不被家人接受,飞到了白龙江里,最终在村民的帮助下,打败了无恶不作的大白龙。  相似文献   

20.
骑驴上天堂     
驴在皖西丘陵是稀有动物。当它第一次出现在小街搬运站里的时候,我们就被这个长着一对大耳朵性情执拗而又温和的家伙征服了。从拴驴的驴屋直到它被套上颈轭准备拉板车上路,我们始终围着它转,就像一群挥之不去的苍蝇。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驴是一种用其它动物拼凑起来的无中生有的怪物:兔耳、马脸、马蹄、骡身子、牛尾巴,而完全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几乎只剩下了一样——它那独特的任何其它动物都无法模仿的叫声。“驴一鸣,虎大骇”。我们刚在课文里念过柳宗元的句子,生活中就亲耳听到了驴的寓意深长的鸣叫。 那时的板车是农村乡镇主要的运输工具。一两千斤的重载,再遇上爬坡,常常迫使整个车队停下。所有的搬运工都集中起来推车,一张一张地往上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