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韩美林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版"上. 最早使我对韩美林尊崇、敬慕的是他所绘的那些小猫、小狗、小猴、小鸡、熊猫等憨态可掬的可爱的小生灵.曾记得,还在孩童时的我,一次在书店见到一本韩美林画集,里面画的全是小动物,它们深深吸引了我.我非让父亲给我买下来,回家后我反复翻看,并动手摹画起来.从此,这本画册引领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2.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2,(10):36-38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大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庸块”、“火柴盒”见报.  相似文献   

3.
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对它里面的人和事,我的心里早已忘却了.你来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所房子里.现在你就在这所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  相似文献   

4.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5.
无悔的选择     
人各有志,在对待家庭、工作及个人得失方面,各有各自的看法和选择.但我的选择,我是终身无悔的,那就是:——在个人和整体利益上,我选择了整体.1992年,我调进了报社后,领导安排我从事采编工作,我边学边干,工作干得出色,得到领导赞赏.正当我的工作得心应手时,1994年,领导又把我从采编岗位换到广告科工作.说句心里话,在报  相似文献   

6.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20,(10):89-89
作为医疗健康杂志《脉搏》的主编,我得老实承认,过去的一个月是我职业生涯当中最紧张、焦虑和心力憔悴的一段时光.但是报道疫情令我充满勇气和信心,过去几周我新闻实操能力的提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果说我们几乎是在战时状态下工作,我认为毫不夸张.我犯了很多错误,我甚至有些不敢回看几周前的报道.但是,我们都从这一百年不遇的灾难中学到了很多.  相似文献   

7.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喜爱文艺活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是班级的文艺骨干,学校有什么演出活动,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我和姚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上半年,那时我还在余姚六中读初中,姚剧团来我们学校所在地的临山演出,演出的剧目是<刘介梅忘本回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姚剧,演员用地道的余姚话演绎的戏剧故事,亲切、自然、感人,使我对姚剧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一个中国女孩来找我.她在我的办公室里东瞧西看,忽然乐得跳了起来.原来她看见了一张我身着红军军装的彩照.这是去年冬天我去延安采访时,特意站在“中央大礼堂”前留的影.我,身为加拿大《环球邮报》驻北京分社社长,摇身一变,变成为30年代中国的女红军,这种时空交错的念头使我十分激动,当时我忘记了许多规矩、纪律,换了衣服,像模像样地当了一回“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秋的使者     
昨晚,听了一夜的雨声.早晨爬起来,赶紧扯开窗帘,果然,她来了,"秋的使者来了". 这一刻,我仿佛已等了千年.我并不是一个伤秋而悲观的人,我只是觉得一到秋天,我的心就变得十分平和.一如秋天,一切都是那样的清、那样的淡.  相似文献   

11.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爱书,书伴我一生.我的一生和书难解难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情缘. 一、图书馆让我看到图书世界之大 我童年就喜欢读书.不过,那时候没见过如今这样琳琅满目的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我真有点儿妒忌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我小时候,一来印刷事业不如现今发达,二来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又没有让孩子读书、开发智力的意识,我所见到的只有小学课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常到新华书店和锦州市图书馆去转悠,才知道图书世界之大.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本书.来到这所大学的图书馆已有十几个年头,算是一本老书了. 曾几何时,我也有着挺括的外表、平整的身材,凭栏依靠在那些封面老旧、纸张泛黄的臃肿前辈中间,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多少人为我驻足,当他们的目光扫过、指尖掠过……我想是特有的细腻触感和清新墨香令他们爱不释手,有了想要翻看的渴望吧. 叹年华易逝.随着反复地被人翻开、折起、合拢,我的脸上也出现了斑点和皱纹.不论是面对冬天被窝里冰冷的手电筒,还是夏日书桌上招引着蚊虫的小台灯,当我的内心在被不断勾画的时候,打动我的却是身上残留的墨迹、泪水、梦涎、羹汤……当习惯了被束之高阁,当体会过跌落尘埃,最最幸福的时刻却是短暂地被拥在胸口,发自内心的言语也随之印在那些稚嫩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何永炎 《今传媒》2007,(3):32-32
报刊审读工作给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一种乐趣.它使我的"工作并快乐着"的人生主题曲又可以继续快乐地唱下去.我本来就有爱读书看报的习惯,现在叫"审读","读"之前冠之以"审",实际上是多了一份政治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大多是政治上强、学有专长的人在办,但有一份责任在肩,我的书报刊阅读就要特别留神了.  相似文献   

15.
李明德 《今传媒》2007,(2):51-53
<中国有线电视>从筹办、创刊至今,历经十三四年的风霜雨雪,我一直担任执行主编、主编,后又兼任社长,与杂志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可以说,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它,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杂志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10年前,1995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次会上,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捧回了中国韬奋新闻奖的奖杯和奖状.10年后的今天,我又有机会参加纪念邹韬奋诞辰110周年的大会,这是我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荣幸.我的荣幸可以说是从我的上一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最幸福的     
有一天我在市里等公交车,旁边有两位挎着包的中年妇女.虽说我从不偷听别人的谈话,但她俩有说有笑,声音也很大,我就免不了知道一些内容.原来她俩曾是初中同学,十多年没见面了,没想到今天碰上了.她们谈起了学生时代的趣事,也谈到了同学的命运、街坊邻居、小女儿,最后谈到各自的丈夫.  相似文献   

18.
<正>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1985年9月到1986年1月,我参加中央机关讲师团来到安阳,经有关方面联系,我进入安阳师专教师参考资料室(以下简称资料室)阅读与写作,在这段期间,除了节假日和出差以外,我每天必到.资料室成了我最理想的阅读和写作的场所.我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唯有这个资料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最美  相似文献   

19.
1971年2月初中毕业后,我进入衢州市瓷厂工作,凭借着个人喜好与勤奋,初进厂的五年时间,我基本掌握了制瓷过程中有关原料加工、产品成形、晒坯等环节的要领.在衢州陶瓷厂工作期间,我先后被派到兄弟瓷厂、省轻工业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衢州技术学校(现市工程技术学校)等单位,全面学习各种与陶瓷有关的技艺和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我掌握了莹白瓷从模型制作到窑炉烧成的各个环节要领.  相似文献   

20.
回顾我的一生,妈妈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妈妈15岁就失去了父母,没有上过学,她善良、勤奋、节俭,是个明事理的好妈妈.由于家庭贫寒积劳成疾,妈妈42岁就离开了我们.从我记事到她去世,我们相处不到二十年,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