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班集体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按照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班集体中存在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中各成员的位置和行为由学校或组织规则严格规定,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它的各个成员都有一整套由各种指令或学校班级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执行学习任务或社会性职能时,根据个人贡献和负责的程度、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位置。非正式群  相似文献   

2.
胡麟祥 《中国德育》2007,2(3):71-73
什么是班集体?有人把组织有序的教学班看做班集体,有人认为,“班集体是一个有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班级学生群体”;其实,组织有序的班级仅仅提供了班集体发展的基础,班集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群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班集体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心理共同体的学生主体。如果要对班集体的本质涵义作进一步理解,还需要从三个层面去认识班集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懂得班级中的学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对不同的个人目标不断调整,最终达到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形成班集体。教师发现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往往比在家庭中要好。所以,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集体意识来建立一个良好、有效的班集体,让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也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班集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和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体对象和组织力量。建设团结、友爱、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有利于营造班级成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促成学生徳、智、体、美等素质不断进步的高级班级群体。优秀的班集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表现出班级成员的共性优良特征,这离不开全体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本文分别从建立班级共同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和培养优良的班风这四个方面,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王淮娟 《学子》2012,(11):27-28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班集体是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级成员虽然不能相互选择,彼此原本也不一定相互认识,但加入同一班级后,在班级的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直接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一种工作关系,更是一种情感的、认知的、道德的关系;班级内会产生各种群体舆论、非正式群体和非正式规范,产生各种冲突、...  相似文献   

6.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作为信仰;一个企业需要有企业精神焕发活力;同样,一个班级也需要有班级精神使其和谐发展、永葆活力。这里所谓的"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学习及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被班级内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同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往往得益于其独特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价值取向等内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只有同学之间彼此认同,形成合力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发展来说,也只有集体成员具备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班级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集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形势下,探究提高小学班级凝聚力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群体动力学认为,竞争是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适当的条件下,竞争可以成为班级中个体发展和集体形成的重要动力。进取心常常是通过竞争培养出来的。一个班级集体的成员若没有一定的进取心、集体荣誉感,那这个班集体就会散沙一盘。反之,有了良好的集体精神面貌,千丝万缕才能拧成一股绳,众心才能一体。在班集体强有力的推动下,使学生品学兼进。接新班,难免会发现有的班级学生节奏松弛,甘于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毫无紧迫感,对老师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团队文化培养是一种新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的是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团队成员的群体优势。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高校教育与管理领域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班集体建设是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系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班集体的荣誉感、归属感,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和育人最佳化,已成为了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班级文化是形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无形的磁场,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表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群体精神,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合。同时,它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一旦形成特有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会对班主任及学校的管理、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瑜 《文教资料》2010,(21):132-133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班集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学校的组织章程的规定组编而成的,在班级特定的目标和规范指引下,建立在成员间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一个整体。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这个群体必然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班集体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在每个班级中,通过共同的活动和学习会逐渐形成一些每个班级独特的班级目标和规范。如,有的班级会形成争夺三好班级的目标,可能会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等。  相似文献   

14.
在班集体中有两大群体 :一类是正式群体 ,它是指各种小组 ,如值日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 ,它们是有领导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的小群体是班集体的组织基础 ;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它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一个班级中 ,非正式群体的团体数量往往不少。通过一番调查 ,在我校的班集体中 ,每班均有 4— 6个这样的小团体 ,成员数量不等 ,少的 2、3人 ,多的 8、9人 ,成员中男女均有。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育人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结合实践体验和感悟,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接受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发展,构建和谐、凝聚、灵动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6.
秦红 《现代教学》2014,(3X):26-28
<正>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成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是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活动的组织性与参与性、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学生群体的意志品质、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等方面。功能主义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  相似文献   

17.
秦文贤 《教育》2011,(36):41-41
<正>班级集体是学校根据育人需要和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的群体,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和活动单位。几十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聚合于一个班级之中,需要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即集体主义精神)需要在这个集体中来形成,需要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来养育。每一个学校的班集体建设,都离不开这个学校的人文背景。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为例,其班集体建设始终在"和合文化"这一学校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开。  相似文献   

18.
班级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狭义上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起来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纪律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胡麟祥 《中国德育》2007,(12):66-69
一、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及其教育价值建立丰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无论是班级集体意识、凝聚力和自觉纪律的形成,还是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个性是否健康发展,都与班集体人际关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透过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班集体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有利于提高班集体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所谓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指班级集体成员在班级生活和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直接关系的总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部这样一个利益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它既包括校园群体成员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文化特质,也包括形成和发展文化特质的文化环境,以及体现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