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文通过探讨生存于政治体制中的传媒发展,媒体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在民主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来挖掘在现代中西方社会体制下的媒体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媒作为一种产业走向市场,其体制结构、运作机制、传播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适应传媒国际化、市场化、分众化、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新闻专业应设置国际传播、传媒经营管理、专业新闻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课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全球媒介学刊》2011年秋季号技术与传媒是相伴而生的,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传媒的生产、传播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环境的出现反而加速了信息与联系的需求。媒介融合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知识传播的网络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4.
维克托·皮卡德教授致力于美国和全球媒体与政治民主化的研究,他从历史主义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索美国主流媒体改革、另类媒体实践与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中立性原则对于美国和全球公正传播的意义。他认为,美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和社会行动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将美国的传播和媒体系统作为战场,通过促进传播的民主化来推进社会整体的民主化改革。另外,数字时代的公正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传播的信息,还需要质询作为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的所有权——互联网应该确保被集体所有,而不是在新自由主义话语的包装下被大公司所掌控,成为罔顾公共利益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传媒智库发展现状 在国外,传媒主要是智库表达思想观点的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对重大政策的分析能力,传媒并不是生产思想的工厂,只是传输思想的管道.正如加拿大学者阿贝尔森(Abelson)指出,媒体已经成为思想库宣传其政策思想并影响外交政策的可以借助的新工具.① 从国内传媒智库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传媒不仅能够积极传播其他智库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具备了生产思想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兴起,以及针对当下西方主流商业媒体市场垄断日益加剧而导致民主传播赤字的现实,主张非商业化运作且代表普通民众声音的另类媒体在全球零星分布的传播势态中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媒介视点.本文以传播公地和媒介圈地的历史追溯为起点,呈现了将自主论马克思主义分析工具引入传播学领域后另类媒体自主传播的实践形态,并在肯定另类媒体行走于国家和巾场之间的自主传播代表了一种正在积淀的试图改变民主传播权力分配的民主力量的前提下,深入反思了其自身存在的实践迷茫和价值困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网络女性另类媒介"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独家发布的416篇文章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选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传播与组织参与妇女活动实现其另类媒介特性、争取女性权利。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作为另类媒体的实践,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同主流传播中的不平等观念进行抗争,而是通过构造女性话语空间、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互动,从行动、思想、经验三个维度传播实现女性平等,为消除男性一元霸权的民主理想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传媒第一大国,其标榜"自由,公平,正义"的新闻传媒体制对处在新闻体制改革摸索状态中的我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美国传媒与政府的关系,美国发行体制、传媒相关法律等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进行对比,以此简述出美国的传媒体制可供我国参考的具体建议。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传媒体制也有很大的缺陷,这也同样需要我国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秦晴 《新闻记者》2007,(8):81-82
2007年6月16~17日,"全球传媒发展与传媒政策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上海大学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内外40多位学者和业界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媒正处于全面体制转制的关键时期。本文探讨了在这一特殊环境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桎梏,使我国传媒能够快速平稳的成长,并对中国传媒转制后的格局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朱威 《传媒观察》2020,(5):94-99
本文基于对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融媒体新闻产品《白衣侠》制作过程的个案研究,探讨主流媒体融媒新闻生产的路径创新。这一路径背后蕴含全新的思考路向,反映出媒介融合从业态层面到社会层面再回到业态层面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新传播技术变革下的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社交媒介不仅提供了用户间知识交流的平台,而且形成了知识复用的渠道。一部分社交网络用户在信息传播、知识共享等方面都能够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称之为“小众专家”。对“小众专家”群体的研究对于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过程] 以MetaFilter数据集为例,利用用户社交网络活动数据,生成用户关系网络,结合网络分析与时序分析筛选“小众专家”,分析“小众专家”群体在不同语义环境下的“稳定-迁移”特征,并提出评测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只有极少部分“小众专家”能够在多种语义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而大部分“小众专家”只能在单一语义环境中保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圈层分化是人际传播所建构的群体认同下的强链接作用,其既利于维系人际交往圈,也是过度媒介化的结果,是移动社交下所衍生出的显著产物。在移动社交时代,人际交往主体对固化的人际交往圈所具有的双重性具有明晰的认知,才可能由内而外地建构自我,了解"主我"和"客我",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种知识体系:"经验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学科价值体系"。"经验知识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图书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经验知识传统,强调学科知识的经验性质和应用性质,研究范式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方法论特征;"理论知识体系"以"如吾所识"的思维方式,对图书馆学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图书馆与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在研究范式上表现出开放性、成长性特征;"学科价值体系"以"如其所能"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对图书馆、图书馆学科的价值、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的探索,其中,强调"转知成慧"的终极价值命题,对于构建学科"核心论域"、引领学科研究范式的二次转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Act’s 50th anniversary provides an opportune moment to reassess justifications for creating a noncommercial media system. This commemorative occasion coincides with a particularly precarious moment for public radio and television’s future, adding some urgency to revisiting and reasserting its normative foundations. With this in mind, it is instructive to look back at public broadcasting’s long history to recover some of the original arguments for establishing an alternative to commercial news media. These earlier visions suggest a social democratic ideal for broadcast media, one clearly recognizing that a market-driven system cannot provide for all of democratic society’s communication needs.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不仅具有传播、传承知识的功能,以大众媒体为载体的内容传播本身还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以此为基本视角,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关于《北京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的抽样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争论为案例,解析媒体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知识传播本身可能导致建构某种偏见为知识本身。同时,本文还对描述性研究的抽样原理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宗益祥 《新闻大学》2020,(2):69-79,121,122
"媒介研究"是英国文化研究发轫以降的一大核心旨趣,其兴起与二战后英国"丰裕社会"的来临、媒介文化的爆炸以及"新左派"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文化马克思主义"旨在破除教条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机械阐释,强调从一种隐喻意义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且在社会历史总过程中将"文化"重构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霍加特、威廉斯以及青年霍尔的早期研究充分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媒介研究领域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8.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另类媒介——以韩国与委内瑞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另类媒介的兴起、运作条件与脉络,以及其成就与局限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传播政治经济学重视人的动能、强调历史变迁与学术介入,本文因此引述与讨论韩国及委内瑞拉的另类传播现象,舍弃互联网而专注于研讨传统媒介的另类空间。  相似文献   

19.
The field of media economics has mushroomed recently, highlight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an expanding literature base, and wider interest among academicians.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main research paradigms, issues facing the field,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larger bo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I also argue that media economics has made at least 4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It (a) provides a means to understand media as economic institutions; (b) help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continual globalization of media industries; (c) provides a diverse alternative to mainstream mass media; and (d) off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focus to contemporary mass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Our physical health depends, at least in part, upon the health of our media environment. Unfortunately, the commercial media system produces countless messages that not only misinform Americans about their health but also actively promote unhealthy behaviors. Rather than taking the existing media system as a given, this commentary argues that health communication scholars should work with media reformers to transform the media system in ways that advance public health goals. In particular, the ongoing regulatory struggle over low-power radio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 scholars and media reformers to join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