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应生 《武当》2004,(11):19-21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武当》2012,(7):21-23
[正文]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校勘][李本](李亦畲手抄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许本](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如本](郝少如著《武氏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顾本](唐豪与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杨家藏古手抄本及[万本](工楷手抄本,因其所用十行纸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九个字,故简称[万本])等,"屈"均作"曲",音义无不同。[诠释]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意""对称"。这两个概念没有真懂,你就不会真正懂得太极拳。(一)"意"《太极拳论》从开头第一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到"上下前后  相似文献   

6.
《精武》2008,(7)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姜容樵原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歌诀二: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歌诀三: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歌诀四: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歌诀五:棚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歌诀六: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以上《太极拳谱歌诀》六首出自姜容樵、姚馥春合编的《太极拳讲义》。《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发行,在书中自称太极拳谱是"乾隆旧本",但也乏史可证。  相似文献   

7.
梁凯明 《武当》2013,(2):16-18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  相似文献   

8.
张宝银 《武当》2011,(8):22-23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缠丝精论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由此可见,缠丝运动是太极拳的主要运动方式。因为有了这种运动方式,在技击中也就形成了“以弱制强和以小胜大”的独特技法。 一、缠丝运动 太极拳拳谱规定,“运动如抽丝”,“运动如缠丝”。抽丝与缠丝同意,均指的是以螺旋的方式沿弧线而进行的一种螺旋状的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太极拳所独有  相似文献   

10.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1.
郭均伦 《武当》2012,(6):17-18
重心转换在太极拳运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拳论》日:"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就是这个道理。身体怎样"立"才如秤准,怎样"活"才如车轮,这里面就有着相当大的技巧问题。本人习练24式太极拳多年,对于重心转换略有些许心得。今抛砖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12,(8):23-24
[正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校勘](1)[曾本](曾昭然著《太极拳全书》,1960年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虚领"作"虚灵"。按:虚灵,别本作"虚领",殊不可解,"顶劲"别本作"定静",则饶有意义。(2)《太极拳真诠》"不倚"作"不欹",倚通欹。[图本]后二句作"中立不依,乍隐乍显"。(3)杨氏家藏抄本"忽隐忽现"作"忽随忽现"。[诠释]虚者,虚灵不昧,反乎其实也。顶者,头顶也,亦日囟门也,道家称为上丹田,泥丸宫,素呼天门、天庭、昆仑,为"至  相似文献   

13.
马原年 《武当》2011,(8):16-17
王宗岳在其所著的《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观点。王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以小力可以胜大力,弱可以胜强。但其原理是什么,《拳论》并无解释。后人对此作了不少见仁见智的研究和探讨。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是"杠杆原理"。诸如《八法秘诀》就提出:"采劲意何在,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牵动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是"杠杆作用"。其中,"衡",就是衡器,或叫秤。秤的确是"杠杆  相似文献   

14.
司马平 《精武》2007,(12):8-9
胡朴安简介胡朴安(1878~1947年)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国学大师。精研文字训诂之学,学宗戴宗、包世臣,尤长于《易》、《诗》、《说文》。胡氏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易经学》、《易序卦说》、《诗经》、《中国训诂学史》等著作六十三种。辛亥革命前夕抵沪参加《民立报》等工作,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加入南社,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曾先后执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胡朴安的太极拳得于陈微明,曾经是民国"六运会"的武术裁判。这篇文字是胡氏对太极拳的独特体悟,其中诠释太极拳命名之义,论述太极拳之技击价值、医疗价值、体育价值,尤为独到,是太极拳界一百年内一篇罕见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5.
大话     
《网球》2008,(2):18-18
马里奥·安西奇:"假如不是澳网,我可以马上决定:为了安心养病,我会放弃比赛。可这是大满贯赛事,我必须慎重考虑。"——超级玛丽印证了一句中国的古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令人焦急的是,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痊愈?  相似文献   

16.
王志远 《武当》2013,(9):43-45
[正文]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摧掩,撮坠续挤摊。[校勘](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2)诸本均同。[诠释]《太极拳谱歌诀》原题《乾隆旧抄本太极拳谱(经)歌诀》,共有七首。[姚本]在歌诀六和歌诀七之间插入《二十字诀》。姜容樵在[姚本]第十章《太极拳谱释义》篇首写道:"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递嬗至今,其中不无讹错,故市井所传之太极拳论,多有令人不解之语。余与姚君馥春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相似文献   

17.
程龙飞 《武当》2011,(12):21-22,2
李德印教授在《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一书中,对于太极桩(又称升降桩,也叫起势)作了几句言简意赅的歌诀,为太极拳初学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笔者多年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和研究,略有些心得体会,今试对太极桩歌诀进行解析,以期与读者诸君共同探讨。太极桩歌诀曰:"两手提按腿  相似文献   

18.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19.
王长安 《武当》2007,(9):18-19
"开展"和"紧凑"出自《太极拳经》中"开展紧凑乃缜密"之句,拳论中还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的提法。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中,"开展"与"紧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一般人对  相似文献   

20.
学好太极拳读书很重要!如何读书更是重要!在学拳过程中一些经典书籍,如王宗岳大师的《太极拳经》、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李亦畲的《五字秘诀》、老子的《道德经》等,以及当今的一些太极拳经典书籍,都是太极学子学好太极拳所必须要读的。那么又如何读好太极书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