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汪圣波 《教师》2011,(18):10-12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我国大学当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即工具人成为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没有得到重视、不同院校之间的培养目标一致。要以具有鲜明道德意识、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具有持续学习发展能力的学习人,具有宽厚专业背景的技术人作为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构建适应现代大学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将追求高深学问与服务社会协调统一起来,实现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4.
《大学一解》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习观来表征诞生于西方的大学精神之所在,“明明德”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的本体精神,反映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的本质特征。“新民”则是大学的派生功能,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表明大学作为文明的制高点应该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而求得社会和谐是大学的目标功能,是大学的灵魂。通识教育是实现所有教育功能和表现大学精神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黄达颖 《文教资料》2011,(4):116-117
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以主体性德育为切入点,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异中求同"的和谐共生辩证思想,以期对实现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和谐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目标下的中学德育新理念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动力,以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为始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德育的创新理念与和谐教育理念。当代中学德育的目标创新反映于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德育主题、德育体制建设、德育模式、德育师资及自主教育等内容与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克服传统德育意识的阻碍,构建中学德育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和谐性在大学教育实践中表现为科学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平等与效率的统一。具有和谐性大学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大学教育实现其和谐性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实现大学教育和谐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健康和谐人格、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独特的功能。在高校加强艺术教育能极大地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思维、和谐情感、和谐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艺术品格。高校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其独特的功能为和诸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和谐校园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学和谐校园需要团结一致、加强管理、思想到位,重视大学教育主体“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努力培育高品位、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从而为人才培养塑造优雅的学术宫殿。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国策,面对世界性竞争与和谐发展的主题,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产业、职业和社会生活。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素质教育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新的素质发展目标应是以“权衡沉思”为核心的创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将传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整合起来,实现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通识教育关注并强调人的自由、全面与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既具有客观上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正确地分析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文化条件的同时,实现自身和谐,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高校要紧紧围绕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建设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来强化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坚持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实施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承担社会教育职能和实施和谐教育最重要的力量.现在高校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我们应协调和谐校园的各种关系,构建高等院校和谐管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和谐教育对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评估的本质和目的是对教育工作做出价值判断,是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一是教育评估中评估活动与评估对象之间的矛盾。二是评估体制中大学、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好,教育评估将是和谐的。反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教育评估就会出现不和谐的状况。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战略目标,对20年来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和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理念创新,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和谐评估的新局面,是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战线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体现,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可以从促进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学科建设以及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既促进各自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注意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实现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和谐社会思想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民主法治思想、就业与创业思想等几方面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思想培育,要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三种途径抓起。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被广泛采用。联系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认为高枝教师人本主义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管理的新突破;高校管理者要实施人本主义管理。就必须要转变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树立人的管理目标,充分重视人才,充分开发人力资源,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满足教师最主要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积聚力量。凝聚人心,确保高等教育的办学成功。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高校举重债办学,在一定意义上支撑着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但是,由于高校贷款扩张速度快,数额大,涉及面大,债务重,不仅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需要高度重视.从债务负担、社会根源、法律政策、解决对策等多维视角透视高校贷款问题,求得广泛社会共识,并最终推动问题的妥善解决,是教育和谐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发展之必须.  相似文献   

20.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建设和谐型大学,以实现高校的持续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