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2.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5.
微博的传播力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冰花 《新闻世界》2010,(8):226-227
因Twitter崛起而声名鹊起的微博,在进近4年的发展中,因为其即时且广泛的传播力在社会诸多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由微博形成的微舆论能对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产生影响;微博带给受众新颖的互动体验更是得到越多用户的青睐;作为融媒体的微博不仅带来了文本的融合而且促成了其它媒体的合作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11,(12):1-1
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博强化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信息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变成双向互动;使官方不够完整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使舆论监督更加公开透明。那么.传统媒体应如何利用微博优势,做好新闻报道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杨俊 《新闻世界》2011,(7):115-116
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影响并不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优势,而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传播条件。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四个特征出发,试论微博对于中国公共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1.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余秀才  朱梦琪 《现代传播》2015,37(2):135-138
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后现代文化等方面,探析当下中国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条件与可能。认为微博虽然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然条件,但与真正理性、成熟的公共领域仍相距遥远,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知的变数与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4.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郑珮 《新闻知识》2012,(8):55-57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平台,在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方面具有比传统媒体明显的优势。许多学者看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都对其推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表示乐观。本文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叙述,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多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言论相对自由,以及去中心化、个人化、社会互动等特点而广受推崇,由此被认为成功地构建了"公共领域"。公共精神作为公共领域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平等、独立、自由精神的缺失,使微博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成为理想公共领域的外在条件,却仍存在许多现实阻力。  相似文献   

17.
在全社会都对微博公共领域的产生寄予厚望的同时,也需警惕微博传播给公民意识养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微博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匿名性、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等特点在塑成公民意识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公民意识。本文依据公民意识的三个层面,从微博传播的三个特性出发论述了微博特性对公民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微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梳理微博的公共领域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慧劳教事件"的分析,指出微博作为公共领域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呈现社会问题,并通过形成公众议题的方式引起公共权力部门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其具备社会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