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黄丕烈(1763—1825),清乾靠时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在年(1788)举人,字绍武,一字绍圃,号芜阿,芜夫、复翁。其署名很多,如抱守主人、士礼居主人等。嘉庆六年(1801)逢举人大挑,黄丕烈名列一等,本可到直隶去、与知县,黄丕烈不愿就职,纳资得兵部主事,不久便弃官回归故里,毕生从事藏书、校书、刻书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2.
古今藏书家大多是刻苦治学的学者,擅长整理图书的日录学家、校勘家,或热心于刻印图书的出版家,但一般也只是偏重于其中一两种.而同时做到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则首推黄丕烈.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又字荛圃、荛翁,号有抱守老人、荛圃主人、士礼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出版家.乾隆五十三年(1788)黄丕烈26岁时考取南京举人.嘉庆六年(1801)39岁入都,后归故里[1]12.  相似文献   

3.
《士礼居丛书》刻主黄丕烈晨光黄丕烈(1763—1825),字荛圃,一字承之、绍武,号复翁、后来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上等,清代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中,卒于宣宗道光初。26岁得中举人,官分部主事。自以怀才不遇,辞百而...  相似文献   

4.
略论缪荃孙在目录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自称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年),卒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缪氏研究目录之学,创办过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平生博览群书,广收典籍,擅长文史,精于考订,著述颇多。他代张之洞撰《书目答问》,辑刊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荛圃藏书题识》、《荛圃刻书题识》,撰《艺风  相似文献   

5.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又字绍甫,号荛圃,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氏,清代著名藏书家。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清代学风日盛的乾嘉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读书、藏书、刻书活动十分活跃。黄氏从20多岁开始藏书,一直到他去世,共收藏了大约二百多部宋版书和上千种元、明刻本及大量的旧抄本、旧刻本。  相似文献   

6.
田同之字彦威,一字在田,山东德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其晚年所作之《西圃词说》,于后世影响极大。但正如田同之《西圃词说自序》所说,此书乃其"追述所闻,证诸所见,而诸家词话之切要微妙者,又复采择之,参酌之"而成,并  相似文献   

7.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福州人.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光绪八年中举人.  相似文献   

8.
六、宋刻本价格宋元旧刻至清代已日渐稀贵,而嗜宋之风则至清尤烈,自号“佞宋主人”的黄丕烈颜其藏书室曰“百宋一廛”;后来居上的陆心源则以“皕宋楼”争抢风光。为争购宋版书,黄宗羲与吕留良反目成仇;为保护宋版书,孙蓉镜血书佛字,“以免蛀厄”。众多藏书家的争相购求,使清代的宋版书价腾云驾雾,持续高涨,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藏书纪事诗>7卷,清叶昌炽撰. 叶昌炽(1847-1917年)字鞠裳,晚号缘裻庐主人,江苏苏州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并兼国史馆、会典馆两职.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任甘肃学政,升授五品翰林院侍讲.当时发现敦煌遗书,叶氏曾建议藩台将遗书及有关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未被采纳,致使大批文物流散于国外.后叶氏倦意官场,称病归乡里,著述终老.  相似文献   

10.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11.
陈钦,字子敬,山东历城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章京,其经历如墓志铭所记:"同治纪元后,由主事迁擢郎中.五年,丁母优,终其丧,不预外.八年,截取知府,以御史用.九年,以海关道用."①陈钦任职总理衙门章京期间随同尚书毛放熙到天津参与处理天津教案,得曾国藩...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康有为学生.作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妇孺皆知.但他的一生与编辑报刊密切相关,恐怕知之者甚少.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笔者深切感到有必要回顾一下梁启超几起几落的编辑生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天津图书馆珍藏的黄丕烈校跋本《穆天子传》为依据,以“黄丕烈题跋”为讨论范围,旨在对黄丕烈是书题跋进行梳理,搞清楚《穆天子传》所载黄丕烈题跋情况,还其题跋旧貌,为学界提供完整文献。  相似文献   

14.
说“佞宋”     
贾卫民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2-54
古代文化人多有名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大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迷恋宋版书,自号“佞宋主人”。据说他对宋版的痴迷到了“夺饮食男女之欲”的程度,曾先后购得北宋本和南宋本的《陶诗》,名其居曰“陶陶居”,并请人喝酒、写记文以示庆贺,真正是乐陶陶了。他一生收宋刻百余种,友人给他的居所题了匾额,叫做“百宋一廛”,每逢春秋佳日,黄丕烈都要邀二、三好友,盘桓在他的居室中,赏玩这些善本佳刻,其得意之情可以想见。黄丕烈在  相似文献   

15.
范志熙(1815~1889),字月槎,清武昌县神山乡神四里人,木犀香馆主人.父字碧岭(1775~1838),龆龄时四子五经书已成诵,但科场不得志,元配张氏,继配王氏,生四男一女,志熙为其次子,王氏出.志熙道光二十九年(1849)副贡,咸丰十一年(1861)顺天举人,后两以回避不与会试.授国子监助教,俸满,同治三年(1864)至六年(1867)任江苏扬州府河务同知,又调补淮北监掣同知,累功保擢江苏候补道,加三品衔.能诗文,同光间以诗名.现存著作有:<范月槎诗文稿>不分卷,有稿本十九册,又有抄本一册;<退思存稿>五种八卷,子目为:<退思诗存>四卷、<退思文存>一卷、<仕隐图题词>一卷、<木犀香馆诗草>一卷、<都门唱和诗>一卷,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犀香馆刻本.因仕宦偃蹇不得志,尝作<仕隐图>以见意.娶胡氏,生德勖、德镕、德权、德培四子.  相似文献   

16.
孟继埙,字治卿,一字志青,天津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履任贵州石阡府知府,后改湖北盐法道,不久卒于官。著有《绿庄严馆诗存》一卷、《夜郎吟》一卷、《试茗吟庐诗稿》不分卷、《黔行水程记》一卷。  相似文献   

17.
石韫玉(1756-1837)不但是我国历史有名的方志学家、校勘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可惜各种藏书家传略和目录学著作皆未提及,值得研究. 石韫玉字执如、琢如,号琢堂、竹堂居士、归真子、花韵庵主人、独学老人,室名独学庐,藏书室名凌波阁.清吴县人.韫玉系出丹阳延年之后,其高祖中年弃家从释氏名智远,曾祖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清顺治二年(1645)流转苏州,舍城南吴氏,吴氏以女妻之,遂家苏州吴县.韫玉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殿试一甲第一名,授修撰,曾典试福建、视学湘南、知四川重庆府、迁陕西潼商道、升山东按察使,归而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二十余年.于道光二年(1822)参加中表黄丕烈在白莲泾积善庵举办的问梅诗社.  相似文献   

18.
徐熥(1561-1599),字惟和,别字调侯,闽县(今福州)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父  相似文献   

19.
“读未见书”黄丕烈在书跋中曾多次提到自己“性喜读未见书”,喜从“未见书”中“赏奇析疑”。他还以“读未见书”名其斋,治其印。可见他对“未见书”的喜爱和重视。所谓“未见书”,自然是黄丕烈不曾见过的书,荛翁见多识广,他没见过的书,当属少见  相似文献   

20.
明人张朝瑞辑、许天叙等续辑的《南国贤书》,记载了明代南直隶(约为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举人名籍、乡试考官、考题等情况。是书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其所载史料主要辑自乡试录和地方志。由于现存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缺、《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等地方志对举人情况记载不全等原因,故《南国贤书》相较而言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科举题名文献,具有较高的科举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