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缓、控释小丸根据其处方组成、结构不同,一般有膜控型小丸、骨架型小丸以及采用骨架和膜控方法相结合制成丸三种类型。本文探讨了缓、控释小丸的基本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氩溴酸加兰他敏缓释微丸胶囊的生产制备工艺,提高制备水平。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测定氢溴酸加兰他敏缓释微丸胶囊的生成制备程序、用量范围及工艺条件等。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缓释微丸胶囊制备工艺最优化方案为EudragitRS30D与RL30D的质量比为4:1,其中包衣增重量为15%,热处理时间为12h。结论:氢溴酸加兰他敏缓释微丸胶囊制备工艺应注重质量比、热处理等细节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摸索最佳制备方案,检测该微球的各项性状,并与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进行比较.方法以吸附药物的碳包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壳聚糖为基质,卡铂为负载药物,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相似,不同的是以无吸附药物能力的纯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检测和比较两种纳米药物微球的形态、粒径、磁响应性、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结果两种药物微球的球形圆整,平均粒径210nm±26nm,粒径分布150nm-300nm,磁响应性强.碳包铁纳米微球的载药量(11.15±1.03)%,纯铁纳米微球载药量(9.21±1.10)%.碳包铁纳米微球1d、2d、3d、4d的体外释药量分别为60%、74%、84%、92%;纯铁纳米微球1d、2d的释药量分别为81%、91%.结论通过活性碳吸附和物理包裹双重机制载药的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不但载药量高,而且释药速度平稳.多重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优化纳米微球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熊果酸缓释片,并考察其释放度以及释药机理。方法:以熊果酸作为模型药,使用HPMC作为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制备熊果酸缓释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HPMC型号、HPMC用量,熊果酸粒径以及不同类型填充剂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最终确定熊果酸缓释片的最优处方,并评价了熊果酸缓释片在不同时间点的释放度,探讨了熊果酸缓释片的释药机理。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熊果酸缓释片的骨架材料为HPMC K4M,填充剂为一水乳糖,其最优处方组成为:HPMC K4M用量占片重25.0%,一水乳糖用量占片重24.0%,熊果酸粒径D90在20~65μm,制备的熊果酸缓释片在各时间点的释放度均符合质量标准,熊果酸缓释片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为扩散和溶蚀双重机理。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熊果酸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符合质量要求,有望进一步生产放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3家生产企业52批次辛夷鼻炎丸的抽验,评价辛夷鼻炎丸的质量状况和现行质量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辛夷鼻炎丸的现行法定标准检验和探索性研究检验综合评价其质量状况。结果:52批次辛夷鼻炎丸按现行法定标准检验,合格率为100%,探索性研究检验合格率为26.9%。结论:现行标准基本可行,但各生产企业辛夷鼻炎丸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在原料、辅料及生产工艺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探索性研究增加了标准的专属性、可控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修订药品标准、控制药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缓、控释辅料是缓控释制剂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组成部分。就缓控释制荆的辅料使用和选择、缓控释辅料的发展现状和在当代药物制剂中的重要性及其理化性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正>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月获科技部批准开始建设,并于2014年9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经过几年的建设和运行,实验室在关键技术攻克、新药研发、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围绕三大方向不断创新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为目标,紧密围绕长效注射微球、靶向脂质体、药用高端辅料开展研究。凝练了长效制剂给药系统和释药技术研究、靶向制剂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五加缓释微丸的稳定性,确定其稳定条件。方法:以滴制法制备刺五加缓释微丸,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考察微丸的外观、体外累积释放度及紫丁香苷的含量。结果:(1)在影响因素试验中,刺五加缓释微丸均未发生突释现象;高温条件下,囊壳逐渐变硬,1h、12h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下降3.44%、5.29%,紫丁香苷含量下降1.08%;高湿条件下,囊壳逐渐变软,1h、12h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下降7.46%、6.52%,紫丁香苷含量下降1.68%;强光照条件下,囊壳逐渐变硬,1h、12h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下降4.02%、5.61%,紫丁香苷含量下降1.10%。(2)在加速试验中,3个批次的样品均未发生突释现象,外观均符合规定,1h、12h体外累积释放度、紫丁香苷含量有所下降,但均不低于限度。结论刺五加缓释微丸不宜在高温、高湿、强光照条件下贮存;在40℃±2℃,相对湿度为75%±5%的条件下,刺五加缓释微丸也较为稳定;在25℃±2℃,相对湿度60%±5%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6)
查阅近年来药用辅料聚维酮(PVP)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它在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等制剂领域的应用。因聚维酮为高分子材料类物质,具有黏合、溶胀和增黏等特点和用途,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对其性质研究的深入,聚维酮将大量应用于新剂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中,进而推动药物制剂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藻酸钠"是从海带或天然褐藻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糖类化合物,作为药用辅料广泛应用于片剂、微丸、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药物制剂中,现综述近年来"海藻酸钠"作为辅料的影响因素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有利沉积微相带方法。通过对该区目的层段井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物性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控制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为该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固体脂质纳米粒代表了一种新的选择性载体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主要包括乳剂、脂质体和共聚物纳米粒。文献关于SLN的报道有辅料的情况、毒性/耐受性方面、灭菌和长期稳定性等试验,也讨论了大规模工业生产。本论文参考国内外发表的大量文献,针对SLN的制备工艺、表面修饰进行综述。最终认为SLN结合了传统给药系统的优点并避免了主要缺点,是一种很具发展前景的控释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微米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对影响粒径及其分布的各种因素,如单体、引发剂、稳定剂、分散介质以及反应温度等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大粒径微球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性变宽;增加稳定剂的量,微球的粒径减小,分散性变窄;此外分散介质的极性和反应温度的影响也很明显。通过合理调节各种影响因素可制备理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PMMA微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复方依诺沙星滴眼液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建立其质量标准研究方法。方法:采用依诺沙星、地塞米松来作为主药,并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羟苯乙酯来作为辅料,制备复方依诺沙星滴眼液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其中主药依诺沙星的含量。结果:制备出的滴眼液为微黄色的澄明液体;在10-100g/m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100.1%(RSD=0.59%)。结论:该滴眼液制剂的处方合理,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15.
制备日服一次的盐酸氨溴索缓释片,并采用体外方法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 K4M)为基本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工艺制备盐酸氨溴索缓释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释放度。最佳处方每片含主药盐酸氨溴索75mg,辅料HPMC K4M60mg,乳糖312 36mg,微晶纤维素101 18mg,聚维酮K30 10mg及硬脂酸镁2mg;最佳制备工艺为湿法制粒工艺。本处方工艺稳定,适用于盐酸氨溴索缓释片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中药防病治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是最为基础与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质量与水平,重视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与价值。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在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具体临床疗效加以清晰认识,同时还可改善相关成分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以及致敏性,进而达到提高相关中药活性成分利用效率的目的。主要针对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转化技术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方向做详细分析与说明,望引起特别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微乳液的组成、结构及制备方法,综述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影响因素,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进展进行了讨论,对微乳液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惠民凹陷田家地区沙二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三角洲平原细分为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和洪泛平原微相,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并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描绘出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的平面展布。结合实钻井资料分析表明,该区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是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藏药清肺止咳丸工艺技术改进参数,并对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藏药清肺止咳丸的传统制备工艺为水泛丸工艺,传统工艺对人员经验的要求非常高,按照传统,需要至少学习3年,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制丸岗位工作,泛丸工艺基本为半手工半设备,清肺止咳丸规格为0.25g/丸,按照藏药的传统,以水为粘合剂进行泛丸,要求非常高,容易出现丸重差异不合格、裂丸、色泽不均一、不圆整等情况(药典中关于丸剂通则项下规定),实际上内地的中药生产企业多年前就已经使用自动制丸设备(塑制丸设备)进行大批量制丸,并且都取得了成功,我们也采用新的制丸设备进行自动制丸,改变制丸方式,未对处方进行任何物质基础改变,未添加任何多余辅料、不改变处方组成,进行制丸改革,并且将制成的新品与原工艺产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新工艺产品质量优于原工艺产品。处方中含有木香马兜铃药材,为马兜铃属药材,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并针对木香马兜铃的炮制方法进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经去皮炮制后的木香马兜铃药材中马兜铃酸含量大大降低。结论该工艺适用于藏药清肺止咳丸的工艺技术改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李春艳 《科技风》2013,(5):7-8,21
本文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热缩聚法与悬浮法相结合制备中间相碳微球。本文分别探讨了在360℃与380℃下恒温3~5h制备中间相碳微球。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中间相碳微球进行结构分析,采用SEM对中间相碳微球进行形貌分析,采用TGA对所制备的中间相碳微球进行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热聚合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使得MCMB的粒径变小,球径分布变宽,球体表面更加光滑,制备的中间相碳微球形貌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