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山耳蕨组的成员是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常见的蕨类。其成员为夏绿植物,叶片 薄而柔弱。秋季叶片枯萎后叶柄基部宿存在地面形成一个丛堆以保护幼芽,这显然是对高山严峻环境 的适应。作为高山地带特有类型,1972年日本蕨类学家Sigeru Daigobo将它们作为耳蕨属下的一个组 ——高山耳蕨组Sect.Lasiopolystichum Daigobo,这是合理的。Daigobo建立此组时只包含3个种,经过 对中国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的研究,现知在中国约有30种应归人此组,其中有3新种:红鳞耳蕨P.ru- fopaleaceum,石生耳蕨P.saxicola,康定耳蕨P.kangdingense;2新变种.裂叶耳蕨P.sinense var.loba- tum,条裂耳蕨P.mollissimum Var.laciniatum;1新组合,钝裂耳蕨P.integrilobum(Sorolepidium)。据羽片背面的小鳞片类型可将高山耳蕨组划分为2个系:穆坪系Ser.Moupinensia和中华系Ser.Sinensia。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苍术遗传变异与挥发油变异的关系,揭示苍术挥发油变异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分单株取来源于多个居群的苍术,同株苍术根茎与叶片采用同一编号,根茎用GC—MS分析挥发油变异,叶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分析遗传变异,然后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①不论在个体水平还是居群水平,苍术非道地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差异显著,前者(居群Ⅰ和Ⅱ的亚居群1~5,样品1~36)主要由茅术醇和p-桉叶醇组分;后者(居群Ⅲ的亚居群6、7,样品37—47)主要由苍术酮和苍术素组成,并含有较多茅术醇和p-桉叶醇;②RAPD数据在居群水平的分析显示,苍术居群Ⅱ和Ⅲ聚类后,再与居群Ⅰ聚类。个体水平上,居群Ⅲ的全部11个个体聚为一类,亚居群5的5个个体聚类,其他苍术个体均为按居群或亚居群聚类。结论:不论在居群水平还是个体水平,苍术挥发油变异与遗传变异均呈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但二者并不一致,提示除了遗传因子外,环境因子对苍术道地药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种植物,它们没有叶柄,叶片很厚,虽有皮革一样的质感但却没有太鲜亮的光泽;它们的叶尖常分叉裂开(一般为3~7裂或更多),直立或微下垂的生长状态造就了独特的叶形,看上去很像是麋鹿的大犄角,也像是蝙蝠张开的双翅;它们就是长着犄角的植物——鹿角蕨。鹿角蕨原产于澳大利亚,属于水龙骨科蕨类植物,多附生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树干或潮湿的岩石上;因为叶片形状独特,也就有了“鹿角羊雌”、“蝙蝠蕨”、“树衣裳”、“荷叶山草”等众多别名。目前,世界上大约分布有十几种鹿角蕨;在我国,鹿角蕨已被列为国家2级保护稀有植物,约有5个品种。云南省…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8属59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铁角蕨科植物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半圆形、宽椭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极轴长17-41 μm,赤道轴长23-60 μm。外壁光滑。周壁较厚,由周壁形成孢子的表面纹饰。主要纹饰类型有6种: (1)窗孔状纹饰。铁角蕨属Asplenium的厚叶铁角蕨A. griffithianum、北京铁角蕨A. pekinense、肾羽铁角蕨A. humistratum属于此种类型。(2)脊状纹饰。铁角蕨属的假大羽铁角蕨A. pseudolaserpitiifolium、毛轴铁角蕨A. crinicaule等7种属于此种类型。(3)翅状纹饰。铁角蕨属有14种属于此种类型,如江南铁角蕨A. loxogrammioides、齿果铁角蕨A. cheilesorum等;细辛蕨Boniniella cardiophylla、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水鳖蕨Sinephropteris delavayi、对开蕨Phyllitis scolopendrium、疏脉苍山蕨Ceterachopsis paucivenosa和药蕨Ceterach officinarum也属于此种类型。(4)翅脊状纹饰。有铁角蕨属的21种和巢蕨属Neottopteris的6种属于此种类型。(5)角状纹饰。阔足巢蕨N. latibasis属此类型。(6)丝毛状纹饰。只有阔基苍山蕨Ceterachopsis latibasis属此类型。从孢粉学的角度对该科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从形态学角度初步研究福建竹叶青蛇海南亚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chenbihuii的特征鳞片数量与指名亚种的差异,以及海南岛不同地区的鳞片数量差异。方法:作者统计《中国动物志》上福建竹叶青蛇156个个体,包括海南、福建、云南、广西、四川、安徽、贵州等多个产地。并运用75%法则,比较各我国居群间的"腹鳞"和"尾下鳞"两个重要性状的差异系数,并从进一步形态学角度验证"福建竹叶青蛇海南亚种"的有效性。结果:其结果显示,无论腹鳞还是尾下鳞,海南居群与其它产地的差异系数都出现大于1.28,达到亚种划分标准。尾下鳞的两性异形相对腹鳞更明显。结论:因此得出结论,从形态学上,支持赵尔宓的观点,福建竹叶青蛇海南亚种分类地位成立。  相似文献   

7.
 脓疮草复合体(Panzerina lanata complex)隶属于唇形科脓疮草属,原有6个合法学名。通过从内 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新疆等5个省或自治区的22个居群取样,进行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观测及性 状分析,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从不同水平和角度对复合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复合体的根、茎   等都是环境可塑性很高的性状,叶次之,而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可塑性较小。以往划分复合体类群   的叶裂程度、茎叶被毛及萼齿形态等几个鉴别性状在天然居群中连续变化,以此划分的几个“种”,不过   是连续变异的极端个体。再结合地理分布的特征,将P.alaschanica、P.kansuensis和P. albescens归并   在P.1anata中,同样可证明P.argyracea不存在。对22个居群11个形态性状的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   与性状分析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该复合体小坚果表面具疣与否、花冠超出萼筒的多少及花干后变色与   否等是其分种性状,以此分种标准该复合体可分为2种:Panzerina lanata(L.)Sojak和Panzerina  parviflora(C.Y.Wu et H.W.Li)Y.Z.Zhao.  相似文献   

8.
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 & Rupr. 和 C. sieboldiana Blume 在中国和俄罗斯一直被处理为独立的种。本文对来自不同标本室的这两个种的腊叶标本及野外采集的大量叶片进行了形态学分析,以确定形态分化是否足够成为建立种的依据。对采自中国、韩国和日本覆盖两个种分布区的153份标本的18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统计,以构建数据矩阵用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包含C. sieboldiana 复合体的数据单位(entities)在所有的形态学性状上均呈现出广泛的重叠区域。叶片和果实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类群间缺乏分异性。基于形态学性状不足以把 C. mandshurica 从C. sieboldiana 中分离出去,并给予种的等级,也就是说这两个类群在形态上没有完全分化,而且它们的分布区也是相连的。 因此,应该把C. mandshurica作为C. sieboldiana 的种下分类群处理。C. sieboldiana在韩国南部和日本的具短总苞的植物常常被处理为独立的种或变种,但实际上应该作为C. sieboldiana 内的变型处理,因为总苞性状高度变异,即使在同一个体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绝接受并系类群。我们属于进化学派,认为并系类群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根据分子资料分析,Zabelia属可以包括于Abelia属内。Zabelia属不但在花粉上和Abelia属不同,可能由于它占有了新的生态位,获得了新的特征,如叶柄基部膨大两两联合,并宿存以保护腋芽。有理由认为它们应独立成属,并不由于Zabelia属从Abelia属分出而使后者成为一个并系类群而把它们合并。分支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名称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生物信息储存系统应有明晰的、唯一的和稳定的特性。但具等级的林奈命名系统并不具有这些特性来命名分支和种。最后,PhyloCode被提出。PhyloCode对分支的命名方法有3种,即分支结点定义、分支基干定义和衍征定义。我们认为林奈命名系统作为传媒系统在生物学界的应用已近250年,若要废弃它而采用PhyloCode,必然会在命名方面引起一片混乱。但我们并不是说PhyloCode的拥护者所提出的建议一无是处,我们建议他们宜继续进行研究。由于应用生物学种概念于植物界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多为植物系统学家所抛弃。分支学派的兴起,推动了系统发育种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基于3个特征,即自征、区别特征和基本排它,因此分别命名为自征种概念、特征种概念和谱系种概念。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植物系统学家仍然应用着形态–地理学种概念,但我们在划分种时,必须有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要将传粉、繁育系统、分子系统学资料和形态学资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