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4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译本研究,评述杨宪益对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分析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总结出相关规律,并根据勒弗维尔的翻译操纵观探讨译者所采取译法的背后原因,以期得出这位"翻译大家"的一些翻译观。  相似文献   
2.
在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相对于叶绿体和核基因片段来说,线粒体基因片段由于其分辨率较低、结构复杂而较少应用到系统学研究中。本研究选用nad1基因的第2内含子序列探讨了稻族Oryzeae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单型属Porteresia的系统学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nad1基因内含子序列的系统学意义以及空位性状在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本研究结果支持将稻族分为两个亚族(Oryzinae和Zizaniinae)的处理,稻族中假稻属Leersia与稻属Oryza最近缘,Porteresia coarctata不应该单独成属而应处理为稻属的成员。本研究表明,nad1第2内含子具有一定的系统发育信息,尤其是在较高分类等级的系统发育重建中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表明空位的合理利用将在已有序列信息基础上提供更多的系统发育信息。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产红豆杉属Taxus 3种1变种以及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共12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对7个酶系统9个酶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红豆杉属和 白豆杉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各类群的多态位点比率(P)为44.4%~77.8%,等位基因平均数 (A)为1.6~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实际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065~0.152和0.068~0.111。 根据对等位酶实验结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与红豆杉属其它几个种的遗传 一致度稍低(I=0.727~0.804)外,红豆杉属的其它几个种的遗传一致度较高(0.906~0.995),体现其 亲缘关系很近。笔者建议将红豆杉属的这几个种合并为一个种,并根据地理分布及不同生境发生的变 异在种下设地理宗。同时根据等位酶的实验分析结果,白豆杉和红豆杉属各种的比较有显著差异,支持白豆杉作为单独属Pseudotaxus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 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6%。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稻属分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属(Oryza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含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未来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还将有赖于对稻属基因库中丰富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由于稻属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众多的植物分类学家、遗传学家、育种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研究。稻属自Linnaeus于1753年建立以来的200多年中,无论在物种的数量和分类系统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多位学者对稻属的属以下等级和种间的分类都做了详细的工作,对稻属现代分类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oschevicz(1931)对稻属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后来的稻属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Sharma &; Shastry (1965) 建立的稻属分类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了 Roschevicz(1931)工作的影响,对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等级也处理得较合理,但是他们对稻属的分类定义较为广泛,包括了好几个如今已不放在稻属的物种。Vaughan(1989)对全球的稻属标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查证和研究,他建立的稻属系统不仅在属的界定上更为合理,而且对稻属中各物种的形态变异、地理分布和种间的关系,都有更清楚的描述。遗憾的是,Vaughan (1989)采用的属下等级——“复合体”(complex),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的规定。Lu(1999)在对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对稻属的研究成果并包括了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新种,建立了稻属3组7系24种的分类系统。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稻属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列出了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分种检索表,并对稻属分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对濒危物种裂叶沙参进行了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裂叶沙参的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细胞含两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为线形排列,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中两极核在受精之前融合为一个大的次生核。当胚囊发育至单核胚囊时,珠被的最内层细胞发育为珠被绒毡层。濒危植物裂叶沙参在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中,未见有败育及其它异常现象;与对照种泡沙参相比,也未见有差异,这说明裂叶沙参的致濒原因不在于有性生殖过程。  相似文献   
7.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乌头属 Aconitum L. 27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简约法与邻接法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乌头亚属subgen. Aconitum 的蔓乌头系 ser. Volubilia 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显柱乌头系 ser. Stylosa 与兴安乌头系ser. Ambigua 各自作为单系类群也没有得到支持。特产于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的一些种之间存在非常近的系统发育关系,说明这些种可能是近期物种形成的产物。紫乌头 A. delavayi 复合体的不同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位  相似文献   
9.
对广义百合科黄精族6属23种及铃兰族1属1种的叶绿体基因组trnK和rpl16两个基因片段进 行了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trnK基因的PCR产物在各类群间几乎不存在长度变异,均约2600bp,而rpl16基因则在各属之间及黄精属内表现出长度变异,变异范围在1140~1320bp之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同源性分析显示,黄精属、竹根七属、鹿药属和舞鹤草属构成的狭义黄精族与铃兰族中的铃兰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将扭柄花属和万寿竹属从广义百合科黄精族中分出的观点;在狭义黄精族内,黄精属与竹根七属聚成一支,鹿药属与舞鹤草属聚成另一支,为探讨族内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另外,本研究结果支持将金佛山黄精从鹿药属转隶至黄精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稻属药稻复合体Oryza officinalis complex中有5个二倍体物种,涉及B、C和E3个染色体组,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中,O.australiensis是稻属中惟一含E染色体组的物种;O.punctata则是惟一含B染色体组的物种。虽然O.officinalis、O.rhizomatis和O.eichingeri都含C染色体组,但由于它们间断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在稻属异源多倍体成种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染色体组B、C和E之间,以及上述二倍体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稻属多倍体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