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负载词的不可译是翻译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文化负载词不可译的分析,讨论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识不可译的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在翻译中采取恰当的补偿策略,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浅析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举例讨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张臻 《考试周刊》2007,8(24):58-60
简单的从语义三角理论分析,每两种语言之间似乎无不可译。然而在英翻汉实践中,翻译的不可译现象却层出不穷,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可译与不可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时空和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这一转换受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的绝对可译性难以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是可操作和转换的,具体方法有补偿式翻译、象译、直译加注和替换法等。  相似文献   

13.
赖惠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127-130,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别,也形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作品风格上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只是一个限度,若译者深入分析不可译的因素,即可使译文尽量接近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同构理论解释了文化和语言是如何保证或阻碍跨语际交流的。文章也介绍了一些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把不可译变成可译的技巧和策略,这些技巧和策略就是翻译中的变通。  相似文献   

15.
翻译绝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体。同时,翻译过程中的"忠"与"信"也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中式原文的译文也是不存在的。本文先阐释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接着提出缓解这些不可译现象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译的现象在翻译中在所难免,其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文章从语言文字特征、文化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分析,并就其翻译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卡特福特提出的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论中文化的不可译性为基点,以《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中英对照本为分析文本,旨在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语篇层面来举例分析,说明文化的不可译性并提出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文化的不可译性逐渐向可译性方向转化,以便促进和加强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译性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本文结合实例探讨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中,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由于源流截然不同,在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根本的差异,所以有些语言字不能用另一种语言字准确完整地把它再现出来。译入语本身缺乏相应的表达方式,这是相对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或译入语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这是绝对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就两种不可译性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