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和留学背景不同,郭沫若与林语堂的不同文化选择——郭沫若的孔子儒家文化、欧陆自由主义思想(短暂的)和马克思主义;林语堂的基督教文化、欧美自由主义思想和庄子道家思想——既具有相逆性,叉具有互补性。郭沫若、林语堂的不同文化选择和人生际遇,成为20世纪令人回眸凝思的两道有意味的人生风景。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山西省孔子学会于1989年11月15日至19日在山西师大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来自全省各院校,科研单位的70余名孔子研究工作者及教师参加了会议,同时,还邀请了省外专家9人。共收到论文50余篇,现把主要论点简述如下: 一、怎样评价“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有的同志认为,“五四”时期的反孔和“打  相似文献   

4.
这是“光明”女神所唱的一支激昂高亢的创造之歌,也是郭沫若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时期的郭沫若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浪漫气质,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那大海般汹涌澎湃的热情而鼎立于“五四”诗坛的。他的诗集《女神》正是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浪漫主义丰碑。但我们不能仅仅用一条浪漫主义的尺子去衡量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全部诗歌创作,而应多方面地注意到他勇于创新的艺术探索精神。不可忽视的是:“五四”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现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五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二者的关系,理论界一直意见不一。有人据五四的“批孔”运动,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孔子观代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本文从他的孔子观入手来重新认识“五四全盘反传统”论,认为五四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  相似文献   

7.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入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投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不仅对孔子的仁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而且试图把知识学习从形而上的道德说倡引入形而下的生产实践过程,却因此而被孔子斥为“小人”,成为后世儒生价选择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文化雷池,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 樊迟为何要“学稼”?这首先与孔子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命运有关。 我们知道,孔子在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思想的“游学”生涯中,虽干七十二君,礼遇颇隆,但基本上是到处碰壁,一无所成这一事实,不仅给孔子个人在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追随于孔子左右的儒家文化群体以思想上的强烈触动。对于孔子思想的社会命运,在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与其有共同的思想体认,他们认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思想的碰壁遭遇是天命使然,但作为“君子”,并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原有的思想价值的追求与执着,而应该“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过,孔颜的这种悲剧观照并不能扭转儒家思想的社会命运,因而,对儒家思想的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成为早期儒家知识分子的思想关注。早在孔子奔波于陈、卫之时,子路就曾发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不满声,子路甚至还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十分地迂腐,不切实际。随着孔子社会命运的深化,对  相似文献   

11.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诗创作的佳篇。1914年春,郭沫若抱着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到日本去留学。1919爆发了五四运动,使远在异国的郭沫若十分兴奋,他感到祖国可以因此而新生了,于是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诗篇。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涅槃”是梵语的音译,即解脱之意。“菲  相似文献   

12.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孔子颇含讥讽,郭沫若对孔子则大加颂扬。鲁迅将批孔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击复古逆流、剖析国民劣根性相结合。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批孔,但从未一棍子打死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几个阶段。二十年代初,孔子是同歌德一样属于“球形发展的天才”;到了中期,就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大同主义者”,马克思的“老同志”;此后  相似文献   

14.
在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郭沫若作为有着五四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私下的思想言论与时代的政治内容似有断裂之处,这为今天的人们在多个层面解读郭沫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深入到郭沫若政治心态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作为有着五四“自由主义”思想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政冶价值取向恰恰是理性和信仰层面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盲从与崇拜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心态之中。因此,对断裂的颠覆性解读,就可能不仅误读了郭沫若,而且,还将导致对近现代史上中国政治文化走向的肤浅化理解。这显然是对历史的悲剧意蕴缺乏深刻领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是在“五四”时期涌现出来并登上历史舞台的;鲁迅、郭沫若、茅盾也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并登上历史舞台的。“五四”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述而不作”意为孔子编述六经而不另行创作。这一表述与孔子自身治学活动是基本符合的,它实际上是孔子对古代两种著述方式的态度倾向及选择。“述而不作”在长期的历史阐释中上升为一种经学理念和态度,被认为是孔子编辑六经的方式和指导原则,在编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现代编辑出版者应以创新精神对孔子“述而不作”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以“信”为本,推陈出新,促进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创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现代中国很富于个性的一位文化名人。在气势磅礴的“五四”反传统的呐喊声中,他的文化心态尤其具有特色。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正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心态,回答时代的挑战,才成为时代的骄子的。研究郭沫若留学期间,即“五四”时期的文化心态,无疑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五四”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感到愤恨,但他并没有把反对的矛头直接对准帝国主义,其反帝爱国思想笼统抽象。“五四”以后,郭沫若的反帝爱国思想迅速发展,明确、直接地提出了反帝主张,并投身于中共领导的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19.
很长时期以来,不少的文学评论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划分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坛的两大派,即“人生派”与“艺术派”。都认为“创造社”的主要代表人物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是“艺术至上派”或“艺术无目的论”者。然而郭沫若本人却不同意这样的评论。早在一九二八年他就明确地表示过:“我不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一九四一年他又进一步说:“前些年辰我们有  相似文献   

20.
鲁,郭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曲折演变的四个阶段:一、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北伐前后,他们由文学上“文人相轻”到政治上“同气相求”,二、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由于郭沫若对鲁迅的错误攻击,使鲁迅“愦懑”而关系交恶;三、左联时期,他们共同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但相互之间却时常“笔墨相讥”;四、左联解散之后,他们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加强团结,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求同存异,彼此作了充满战友情谊的中肯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