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非教师“奉送真理”。  相似文献   

2.
“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两种: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这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学生始终摆脱不了“被动地学”,学生“不愿学、不乐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低迷状态。为此,“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新模式便应运而生了。近年来,我对“让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小学音乐…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首先,要开放教学内容.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努力寻找教材之外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内涵,让数学课堂充盈着文化的魅力.其次,要开放学习时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 ,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 ;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而非教师“奉送真理”。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 ,备课时就参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就基本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补充中解决问题。其一 ,注…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1999年第19期刊登杨一心文章指出 :一要转变“我教你学”“我灌你受”的传统教学观念。课堂上 ,教师要精讲 ,让学生多读多练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二要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为由“学生主动走向教材”。要求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 ,主动阅读 ,主动思考 ,最终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三要变“教师讲读、导读”为“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说 ,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 ,再让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和课后思考题自学、讨论 ,同时要给学生充…  相似文献   

6.
杨静 《学苑教育》2023,(5):12-13+16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深钻课标、借助教材、潜心备课、资源整合,杜绝教学教材化,寻觅教学最优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调整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盈教材、趣化教材、活用教材、易化教材、高于教材,开发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是指历史教学内容要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教学内容的主体是作为教科书的教材。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 ,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 ,这...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宗旨。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其作用既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二次开发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导作用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核心资源,因此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其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从而达到由“教”走向“不需教”、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先学后教”是以学生为“轴心”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将过去的教师单向灌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发现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让教材走向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追求。教材走向学生的内涵是指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及以此为中介所实施的教学应“尾随”学生,“书”与“教”应围绕学转。对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应关注学生整个生命成长的需要,即了解学生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可能性和超越性特征,尊重学生的内在本性,珍视学生发展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的心灵更为自由;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张明科 《甘肃教育》2009,(20):22-22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 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开放应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灵活运用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并把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学“细胞”时,教师可介绍当前司法鉴定运用的是DNA鉴定技术;学习“遗传变异”时,介绍太空蔬菜的培育过程及转基闶技术的成果:学习“生殖和发育”时。介绍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教材资源是根本。教师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因此,在尊重和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下面我就如何开发教材资源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各册教材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其摆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一节活动内容,并要求教师使用时,不拘泥于教材,可结合实际开发素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特征,从而实现活动的“独创性”与“生成性”。实践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可划分为认知性实践、模拟性实践、社会性实践,而小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5.
于彬 《成才之路》2010,(21):100-100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相似文献   

16.
李明娟 《甘肃教育》2011,(14):70-70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有人说:“教材更像个引子”,而我认为,教材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序幕。其实,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书本走向社会,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日记教学正是承载这一重任之翼。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乃经典语言,说明了体育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凡体育课堂教学、备课、评课都有一个“教材处理”的老话题,而今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观”和“教材处理”作一些新的思考和分析。一、体育教材观的新突破教学没有“教材”…  相似文献   

18.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关于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探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教材者死,用教材者生,创教材者强。”没有一本音乐教材是完全符合所有学生情况的,所以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意识,这样就能走向音乐教学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