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本文拟就《马关条约》给中国近代航运业造成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服于日本的武力胁迫,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马关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开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设厂等,由此而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相似文献   

3.
1894年日本为推行其独霸中国的战略,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1895年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契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高潮到来了,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的争夺,进而引起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动。一1895年4月17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第二款规定:“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  相似文献   

4.
根据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约定,中日双方于1895年5月8日在烟台换约。本文依据当时有关当事人留下的文字资料,对换约地的选定、双方换约大臣的确定、双方围绕换约问题展开的交涉以及国际社会的干预、换约完成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的换约地点,一一进行了考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5.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于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译著极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天演论》。 (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现实向中国人民提出严峻的课题: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东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沙俄得知日本割占了其早已视为“势力范围”的辽东半岛,便正式邀请法、德两国,共同对日进行干涉。  相似文献   

8.
1939年8月23日,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苏联和希特勒德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28日,两国又签订了《苏德边界友好条约》(本文把这两个条约合称为《苏德条约》).苏德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绥靖政策的破产,粉碎了英、法挑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并为俄国赢得了二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是,苏德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及恶果.  相似文献   

9.
在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条款之一“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相似文献   

10.
1895年4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此,台湾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亦随即展开.  相似文献   

11.
第七章 重点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895年4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一、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二、赔偿丑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三、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相似文献   

12.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欧洲联盟条约》签订的时间出现了“1991年底”和“1992年”两种说法。其中,在《历史1(必修)》第146页中是这样说的,“1991年底,欧共体各国在荷兰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而在《历史2(必修)》第130页又说:“1992年,欧共体12因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而且在同一页上方的引言中还明确地提到签约的具体时间是1992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13.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子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巳断绝。那时他巳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  相似文献   

14.
翁同和与1895年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规定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以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签约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立即掀起了反对割地求和、卖国投降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和表现尤为出色,他为争取拒割台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刘光蕡在陕西响应,积极推行其主张,时有“南康(康有为)北刘(刘光蕡)”之说。 刘光蕡(1843—1903年),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马庄镇天阁村人。刘光蕡幼年失去双亲,家境寒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世界》2014,(1):45-45
正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他从仕  相似文献   

17.
<正>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廷的灭亡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是由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构成的必然结果。腐败无能的晚清王朝虽为辛亥革命的武力所推翻,但它灭亡的历史原因却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重要历史课题,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就包含着清廷灭亡的种种原因。在纪念《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之际,回顾中华百年屈辱史,令笔者感慨万端。从巨额赔款到大借洋债,从偿还外债到盘剥搜刮,曾引起晚清社会财政经济、内政外交的一连串变化,这是清廷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奕讠斤先后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英法侵略者的利益暂时得到满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是沙俄却未就此止息,在1860年11月14日由公使伊格纳季耶夫逼迫奕讠斤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并没有参加1858—1860年的对华战争,为什么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呢?  相似文献   

19.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20.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