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被公认为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可以说,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挖掘与展现我们的理论反思潜能:通过重新思考我们与周围自然世界的关系,来重新构建一种可以使人类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意义上的生态学或“科学生态学”,而且需要人文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其中也包括一种“环境政治学”或者“生态政治学”。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类社会的总趋势是在不断离散的基础上整合发展,“文化就是力量”的提出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既竞争又互补的生态关系是宇宙的根本秩序,所谓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对宇宙秩序同构。本文描述了当代科学与人文、人的内外发展以及社会和不同文明之间生态关系的发展,介绍了当代哲学对生态关系发展的反映。本文把这个为止的人类社会概括为普遍物化的物质社会,而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普遍“文”化的文化社会,与此相伴的将是物质范式向文化范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是物质社会的旗帜和物质范式的口号,“文化就是力量”是文化社会的旗帜和文化范式的口号。人类当前正处在空前危机和空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乌托邦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媒介生态一词。西方媒介生态学从生态想象角度介入传播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体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栖关,系,以期望达到生态平衡。借生态思维角度,我们将报业看作是社会生态体系中的一条“鱼”,主要分析在信息技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报业这条“鱼”能否生存,又该游向何方。  相似文献   

4.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杨晓雯  刘双跃 《传媒》2023,(10):90-93
“讲好中国故事”从提出至今,已逾十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研究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和多元性观点对“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生态隔阂的弥合作用,探索了其历史积淀性和动态性观点与“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路径的内在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剖析中国故事的叙事要素生态位,并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视角,构筑中国故事的叙事文化生态系统。根据该系统模型,对本体叙事生态位和客体叙事生态位进行生态化构建,以此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叙事形态:多元—动态形态,以此助力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学科。其目的在于利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解决信息生态失调现象,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文章系统总结了信息生态学的发展脉络,全面介绍国内外信息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对“信息生态学”这一术语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界定,并将其与“生态信息学”进行了辨析,明确了“信息生态学”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推动信息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婷婷 《新闻界》2005,(3):79-80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思考》中将媒介比喻成一条鱼,是把媒介放置于一个“水”的环境中,来探讨媒介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麦克卢汉说“鱼离开了水,才知道水的存在。”他是喻指如果人离开了媒介才会明白媒介对人的重要,如同水对鱼一样。他将媒介视为环境,探讨媒介环境对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从这两个比喻我们就发现中西媒介生态学存在差异了。本文拟通过对两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分析比较,探讨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晓云 《新闻界》2006,(4):84-85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他认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必须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如何定义“媒介”?到哪里寻找文化的变化?以及如何把媒介环境的变化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觉方式的变化联系起来?由此他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目的:讲述关于技术的影响,讲述媒介环境如何创造语境以改变我们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①尼尔·波兹曼在1968年“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 ational Council ofTeachers of English)年会上所做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媒介生态一词,…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态,通常指在一个生态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当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借用生态学中有关“相互关联制约”的机理和相关性的系统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媒介生态”界定为某一特定的时代中媒介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  相似文献   

10.
正微电影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成长预示着微影像文化的崛起。在文化与亚文化的交互发展中,生态平衡是一个相对的平衡,微电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某种社会价值系统的总结、符号化的人类活动模式。文化生态观与微电影"生长"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社会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诸多文化的变革与交互糅合,促成了文化的生态园。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李伟 《兰台世界》2005,(8):84-85
生态学在19世纪还只运用于自然界,关系到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的失衡,到20世纪中叶便迅速扩展到人类社会,出现了所谓的社会生态学。1992年,随着挪威哲学家耐斯的报告《肤浅的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的发表,随即掀起了一个深层生态学运动。该运动把生态学当作一个特殊的、代表新的“思想范式”的科学来对待,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由此,生态学的中心开始由改良主义环保运动,走向注重变革人们深层的价值观。此后,生态文明进一步迅速发展为代表20世纪人类文明新进展的崭新智慧,呼唤一种文化精神革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托马斯·伯里,曾把…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类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有关和谐的论述遍见于中国古代文化之中,诸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者,天地之正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以及“德莫大于和”等。然而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却是,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已经造成了从自然到社会的生态关系的严重失衡,并已成为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改变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和谐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理想性的生存境界,是一种需要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表达和实现的价值理念。从生态学的角度讲,  相似文献   

13.
魏宏 《现代传播》2001,(3):130-132
我们生存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为各种类型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畅通渠道,“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信仰与思想,从未谋面的人们在无限互联的网络上将心灵拉近。”与此同时,“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国界,并有可能推动一种世界文化的发展,或至少推动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的共享。”(2)“当人们更多地注意全球问题或全球文化,而减少对传统的、地区性问题或文化的关心时,也…  相似文献   

14.
《新闻出版交流》2002,(6):55-56
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中,把文化作为党的重要方针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感受。这是我们党文化意识的增强,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对党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丰富和突破。首先,它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在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提出了文化的与时俱进问题。我们党要与时俱进,我们国家要与时俱进,文化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这就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文化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媒介生态观源于西方,其研究是把社会作为中心,强调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称之为媒介环境理论。我国自引入媒介生态概念以来,对之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媒介生态理论视角是以媒介为中心,强调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媒介发展的影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生态理论。在媒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上,中西方学者彼此做出了互为补充的研究,实际上媒介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十分广泛的学科。邵培仁教授在《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中提出媒介生态涉及五大方面,即媒介生态整体观、媒介生态互动观、媒介生态平衡观、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是文化生态学的基础的概念之一,而提到原始的文化生态学,它则是美国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有很多研究人员都专心研究土著民族的生活习性,通过对"文化区"的思考,其中包括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很大程度上为生态学的发展创造了途径。说到文化生态学的总概念,它是致力于人类生活的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通过对生态理论的研究从而为文化及其发展的规律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文化生态学是用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而中国档案文化则隶属于档案学范畴.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人类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18.
应加强西部地域文化的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玲 《新闻知识》2001,(10):36-36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论及保护西部人文资源时常说,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广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在原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他又说,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地球越来越小,越是要注意我们的传统文化特点,要在“和”的背景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并真正认识自我。费孝通所言之“和”,是指随全球化而带来的古与今,中与西等多元文化的认同、互补与融合。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宣传西部的地域文化,促进西部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现在,生态学的思想被不断延展,生态系统不仅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广泛分布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生态学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也就显得十分自然.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语言传播主体,其生存境况直接反映和影响了播音主持生态环境.下面就以语言传播主体生存视域来评估播音主持生态失衡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是其自身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在社会的影响下和在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科技、政治、经济、化等)不断接触、交流、碰撞、磨合中发展的结果。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有其特定的内部生态环境,而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制约。本试以媒介发展的内外生态为背景,在生态学视野中考察传播媒介形态变化中体现出的特点:在变化中找准和调整生态位;发挥“内稳态机制”,稳定优势、扩大适应面;媒介之间互惠共生,实现传播方式的累积和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