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记者”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好新闻?这是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常常探讨的课题。我认为:与上级新闻单位相比,“小记者”的采访范围有局限性,但我们天天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当中,只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照样能写出有价值的好新闻。办法之一:会议当中找新闻。基层记者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会议,这些会议虽然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工作会议,但只要我们跳出会议报道的圈子,就能从会议内外找到好新闻,91年11月下旬,我参加了金沙区工委召开的多种经营工作会议,在听取金沙镇马北村养殖场经验介绍时,他们叙述了这样一件事:5月间,他们  相似文献   

2.
地市级报纸上的会议报道,长期以来总是一副严肃面孔,标题都是某某会议召开,某某会议举行,某某会议开幕,内容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会,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然后是领导讲话摘编一二三等等。这种程式化的报道,记者不愿意写,读者不愿意看,处在两难境地。作为党委机关报,报道会议是责无旁贷的,不是不报的问题,而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的问题,所以在采编会议新闻时,常常使老记老编们为怎样报道而为难发愁。  相似文献   

3.
会议枯燥,工业会议更枯燥,常常是各种数字一大堆,厚厚的材料令参会记者"剪不断理还乱"。参会记者如何善于挖掘并珍惜会议新闻资源,主动写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采写会议新闻时如何创新,是记者现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成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搜索新闻的藏身之处──新闻眼的俯视现在,一般性的会议报道令记者和读者都非常头疼。试想,在时间非常宝贵的快节奏时代,有多少读者愿意捧着一份报纸去看长篇会议报道,去关心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业务性工作部署呢?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应该如春蚕吐丝般奉献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翻阅当代新闻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令人叫绝的来自会议的报道。其实,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令人生厌,与"抄材料"式写法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各种会…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前提是记者的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意发现。即记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基层一线去发现新闻,通常是主题先行;另一种是无意发现。即记者未加注意,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闻。通常是主题滞后。以往,记者只注重新闻的有意发现,却忽视了新闻的无意发现。其实,新闻的无意  相似文献   

6.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但是,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它们在报道内容上比较单调枯燥,在报道方式上比较呆板僵滞。记者采写时缺乏热情,受众阅读时也缺乏兴趣。不容否认,会议新闻已经成为影响党报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记者从会议上千辛万苦抓回的新闻,常常被一成不变的写作手法和报道方式破坏得毫无价值。“老面孔没看头”,记者应当千方百计防止将会议中获得的新闻淹没在死板的形式里。 体裁要广泛 会议开幕发消息、中间搞专访、闭幕再发消息的报道方式在不少报社已成为固定模式,除消息和专访外,在体裁的选择上,似乎是“江郎才尽”了。 报道会议应当广泛运用各种新闻体裁。专访、特写、花絮、随笔、侧记等体裁并非与会议无缘。我们在读各种大报小报时注意到搞得比较活、读者爱看的会议报道。在体裁的运用上都是  相似文献   

11.
枯燥的会议新闻在报纸编辑部,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禁令:少写些会议消息! 这不难理解。你去售报亭前看一下,当读者买到当天的报纸,打开,他们的目光常常会比那些被记者称之为“刀斧手”的编辑更干脆:毫不留情地删掉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会议消息,却盯在报屁股上的一些小故事看上半天。……记者们也常常抱怨:开会没劲。因为参加会议一般很难写出漂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吴蓉  张珂 《新闻前哨》2011,(12):82-82
在日常新闻写作中,离不开数字运用。数字运用恰当,可使新闻显得简单明了,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但运用不当,大量堆砌数字,就会令读者厌烦。从数字中发掘新闻价值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者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很多重大新闻就隐藏在看似枯燥的数字中。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14.
王忠 《新闻窗》2008,(2):102-103
什么是时政记者?从广义上讲,专门从事报道国内、国际上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新闻的记者,都属于时政记者的范畴。而从狭义上讲,尤其是从我国新闻事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时政记者常常特指专门从事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的写作,历来是记者(通讯员)感到棘手的问题。在编辑部,常听到这样主张:少发些枯燥无味的会议新闻。读者阅读报纸,也往往对会议新闻不屑一顾,顶多浏览一下标题而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议新闻都是枯燥无味的。请看这则外国记者采写的《私家侦探召开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的报道: 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现在一些中年记者,有一种可怕的“新闻敏感退化症”,就是说,他们的新闻敏感相对于他们刚参加工作时,有退化的趋势,抓新闻、出好稿,时常不及刚进报社、虎虎有生气的青年记者。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总觉得它比不上社会新闻那么生动,那么具有可读性。如何使时政报道也吸引读者呢? 时政报道的新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有关部门,一般都有比较详尽的材料。因此有时记者很少思考,把材料斩头去尾,修修改改就成了一篇新闻稿。甚至交稿后记者都不清楚自己究竟写了些什么,这样的稿子读者怎么会愿意读?南方都市报这几年尝试着选取一些角度,使用大策划的手法来操作时政报道,甚至一次拿出五六个版乃至10个版来报道同一主题。这种密集型的报道结果令读者耳目一新,他们说:同样的新闻到了南方都市报,就不一样了,南方…  相似文献   

19.
论文宿微     
沈正赋在2000年第12期《声屏世界》上撰文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面对着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新闻事实时,凭着新闻工作职业的敏感,把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这是新闻敏感度高、职业技能强的一种体现。然而,有时在采访活动中会突然遇到一种令记者意外的新闻事实,这种新闻事实虽然也需要我们去记录、报道,但它更需要我们诉诸非职业化行为,甚至要求我们以放弃或牺牲一条唾手可得、极富新闻价值的报道为代价去干预它。此时此际,对于记者来说,仅有新闻敏感是…  相似文献   

20.
闲话“请记者”朱劲干记者不到不开会,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会议报道更缺不了他们。凡是希望(并非都是必要)传媒进行宣传的会议,企事业或个人都会向记者发出邀请,包括一些时下所谓的新闻发布会。有的地区还派出专人分赴有关新闻单位邀请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