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家,书评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也热望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丰硕的成果,从而成名成家,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可是“书评家”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似乎也难找到一个。比如听说书评界的同志要编一本书,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为书评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人数相当可观。这些人均以“书评人物”名之。“人物”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书评家”自然还相差一大截。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是不是的确没有书评家呢?我看不  相似文献   

4.
《“书与人”漫抄二则》是读书随笔,谈的是张静庐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和汪原放的《回忆亚东图书馆》。虽为书评,又不止于评书,论人及事,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这两位在近代出版事业上成就蜚然的编辑大家。  相似文献   

5.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6.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书评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但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反作用影响于社会。这就使得书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这里,只就其荦荦大者,从书评的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文化功能与育才功能等四方面,略作申述。书评的认识功能美国有《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英国有《泰晤士报书评周刊》等具有权威性的一些书评周刊。它们的书评真可谓“一言九鼎”:“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是什么缘故呢?具体说,是它  相似文献   

8.
如何进一步发挥书评的导向作用,如何使书评确实获得“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反应和轰动效应呢?这是本文要尝试探索的。一、完善书评导向环节的连动性“多米诺骨牌”现象是一种类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现象。书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它在读者中产生效应的标志最好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而书评则是这“千重浪”中推波助澜的动力,是“多米诺”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从效应这一立足点出发,“多米诺骨牌”便可以与图书评论的串联环节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9.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除了一些专业性的书评报刊如《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外,不少报刊也辟有专栏发表了大量的书评。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表明书评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书评工作起步迟、起点低,书评事业与出版事业未能同步发展,尚不能满足出版事业的形势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书评没有完全走进读者的生活,成为使他们耳聪目明的参谋与向导。因而书评应有的宣传、监督、批评的导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下面试就各级各类报刊所发表的书评作一个评析。  相似文献   

11.
话说书评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职工读书活动的纵深发展,图书评论的重要性遂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关注。于是,“怎样写书评”就自然成了人们读书文化生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怎样书评?人们可以提出很多方法,谈出许多经验。然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定于一尊的写作秘诀吧。因此,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在书评园地里来个因人而异的“百花齐放”。比如,工人写的书评,农民写的书评及学生写的书评,显然就同评论家、大学里的教师、教授、报刊的编辑写的书评不会是一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同一个要求吧。三十年代初,有人曾写信问鲁迅:作文的秘诀是什么?鲁迅1933年12月15日在《申报月刊》上用洛文的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公开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认为,作文并无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骗人的障眼法。比如说,写文章一要朦胧,二要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写秦始皇焚书的故事,如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焚书”,还不算好文章,改成“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了,假若查找  相似文献   

12.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13.
第三阶段,是1985年至今,可以说是书评的初步繁荣时期。 1985年是这15年书评事业发展的转折点。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认真提倡和重视书评事业。1985年5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在济南召开了建国以来的全国第一次图书评论工作会议。会上研究分析了书评现状,讨论了书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书评的方针、任务、内容、发展方向和发展书评事业的具体措施。会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85年7月1日批示了《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纪要》。中宣部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成就,并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总政宣传部、中央宣传系统各单位党委、党组重视书评工作,对《纪要》要参照执行。还明确指出:“目前,图书评论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宣传和出版部门还没有重视这一工作。搞好书评对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指导读书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希望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认真搞好这一工作,有影响的报刊,要经常发表图书评论。”这次会议对推动  相似文献   

14.
略谈打造出版品牌的7个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全国各出版社大谈打造图书品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把本来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出版事业逐步推向市场的一种表现。十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图书是不是商品?”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今天,我们把“出版事业”叫做“出版产业”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6.
我们有些同志,对书评存有偏见,认为它是“小儿科”,是二手学问,是雕虫小技,认为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搞书评的。这实在是误解。书评,虽然称不上是“经国之大业”,然而“不枉之盛事”是当之无愧的。几乎从有了书的时候开始,就有了书评。书评不但渊远流长,而且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春秋时代孔子对《诗》的评点文字算起,书评的历史也许就和图书的历史一样久远了。有了面向谈者的图书就必然会引发读者的种种感受和鉴赏评价,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书评"--不管历史上的书评曾经有着多么不同于今天的形式。不过,在以往更多的时候,我们仅仅还是将"书评"当作了读者群落中的一种"自语"行为,当作是社会其他阶层因"书"而产生的表达他们各自情绪的文体,却很少将之纳入出版事业自身的运行系统中来,把书评视为推动和校正出版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的方式。应当说,正是到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19.
学术书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题目所说,本文只是“学术书评”的“管窥”,而“管窥”也不过是对“学术书评”“家族”中片羽只鳞的反思,谈不上系统,更不能完备。这并非客套,也非谦虚,是作为书评的外行客串而已。就“学术书评”这一名称是否恰当而言,就踌躇不定。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称。书评行家杨玉圣先生出过两本书,一本是《学术批评丛稿》,  相似文献   

20.
书评难得     
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没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编副刊的经验,确实难得。我曾经策划过三次较大规模组织书评的活动,一次算半成功,两次是完全的失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