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陶芸 《职大学报》2014,(5):71-74
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系列小说,例如《宠儿》、《爵士乐》和《乐园》等等,侧重于对农奴制与黑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音乐在黑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宠儿》这部小说中折射出黑人多种传统音乐元素:塞丝、保罗·D身上所体现的布鲁斯音乐和贝比·萨格斯所代表的非裔基督教的音乐等。文本弘扬了黑人文化的价值观和魅力,提升了黑人社区中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鞭笞了罪恶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2.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3.
"家"是托尼·莫里森在每部作品中都着重渲染的一种生存空间。在《家》这部小说中,她以温情的笔触讲述了一对兄妹历经创伤、重返家园的故事。本文糅合精神分析中的创伤理论分析了黑人兄妹举步维艰的生存之伤、疏离冷淡的亲情之伤以及哥哥弗兰克梦魇般的战争之伤。弗兰克通过向移情的倾听者言说的方式抚平了伤痕;而妹妹茜借社区这一集体力量弥合了身心的伤口。兄妹俩最终可以正视个人的苦楚,且能够更坚强地面对整个种族的伤痛,向整个黑人同胞发出"回家"这一诗意化的呼喊,可见建立团结、美好的精神家园才是黑人在这片土地上治愈创伤的最佳良药。  相似文献   

4.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从历史、爱、种族苦难等多重视角,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黑人女性心灵的压迫和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获得解放的光明之路。只有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和种族歧视,才能争取美好的未来,创造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该作品中,托尼·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展现故事的线索与脉络.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旨在揭示美国主流价值观对黑人造成的人性扭曲及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作家”,她凭借这样的身份,有效地打破了弱势群体沉默的处境,打击了语言暴力,将实现对诸如黑人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己任,想要为她们进行心灵修复,最终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宠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宠儿》中,托妮塑造了典型形象塞丝,引发了黑人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的担忧和关怀,意义深远,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沃克的《梅丽迪安》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带给人们的伤害。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通过比较分析,探索小说中体现的个人创伤,集体创伤以及创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缄默的迷宫》是由德国拍摄的一部反思二战后德国纳粹在集中营所犯罪行的电影,展示了战后整个德国社会对战争罪行的缄默与逃避。这部电影通过讲述法兰克福检察官约翰·拉德曼追诉奥斯维辛集中营战争罪犯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德国社会中的各种创伤。本文着重从二战后德国社会中的心理创伤、文化创伤、民族创伤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电影的创伤叙事。  相似文献   

12.
马拉默德在《店员》中用十分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犹太移民所经历的创伤。小说中每一位主要人物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创伤,并成功的采用不同方法得以愈合。本文以创伤理论作为基础,紧密结合文本,对小说主人公莫里斯所经历的创伤和愈合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举重运动损伤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举重运动创伤的多发部位和预防办法;结果发现挺举项目损伤多发部位是腰部,肘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占77.5%);抓举项目损伤多发部位是腰部、肩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占70.9%)。建议做足充分准备运动,加强相关肌肉、软组织的锻炼;易伤部位使用保护支持带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国内21所高等院校的405名篮球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篮球运动员的损伤率达72.52%;52.22%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28.67%的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受伤;急性损伤多于慢性损伤,损伤率为59.70%;常见的运动创伤依次为膝关节损伤(损伤率为29.35%),踝关节损伤(损伤率为17.75%),腰部损伤(损伤率为15.36%);其损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够(占18.43%)和局部负荷过大(占15.02%)。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的创伤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创伤患病率达69.44%,其中腰背肌筋膜炎居首位,为22.22%。鉴于这种情况,从运动医学角度,对铁人三项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伤痕书写是作家通过书写人身心上的伤痛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书写方式,许多作家书写伤痕主要侧重于展示锥心的痛楚,而迟子建小说的伤痕书写不是血淋淋的,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以新颖的伤痕视角、诗意温暖的伤痕叙事方式与平和超然的伤痕理解,给文坛带来一种别样的伤痕书写方式。其超越的精神内涵和轻灵诗意的审美风格在日趋世俗化、商业化的社会中别具一番魅力。迟子建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与其童年经验、宗教情怀和她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的女主人公洛丽塔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源于生命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家庭的悲剧、亨伯特的囚禁和奎尔蒂的欺骗等等。创伤使洛丽塔既无喘息之机,又无逃脱之路。在经历一系列创伤之后,洛丽塔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也逐渐丧失。直到最后,洛丽塔才慢慢走出创伤的阴影,主体意识也得以构建,但因为洛丽塔无法从创伤中痊愈,等待她的注定是悲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临床诊断、询问和统计等方法,对广州军区组队参加国际侦察兵竞赛集训队员的训练伤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侦察兵军体训练伤的发病特征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