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中英诗歌的音韵,以<迢迢牵牛星>的翻译为例,说明以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和动态模仿理论作为指导,有助于实现古诗英译中音韵美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教学情韵的审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情韵是优秀教师特有的美学品格,是其审美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韵的审美构建策略是:对情感进行提炼和审美化,使之成为美感;教学含蓄蕴藉;善于养"气",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探讨教学情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跨文化翻译和传播不再是一个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译出语与译入语国家文化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传播、交流与接受的碰撞。因此,城市宣传资料英译要体现对受众文化接受期待维度的关怀。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城市旅游宣传片中对译文读者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审美习惯的关照,从而帮助译文受众更好地了解莆田,同时也更好地宣传推广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吴娜 《现代语文》2008,(3):76-77
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以其鲜明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象,百年来持续受到文学研究者的瞩目.本文立足于美学,着眼于天人合一观,从主体的审美理念,审美观照以及审美手法三个方面对艾米莉和老子进行平行研究,从而探讨宇宙中人到底该如何存在!  相似文献   

6.
韩松 《华章》2013,(18)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型美学观念,其中欧美生态美学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生态审美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称其为当代美学的转型以及改造,使当代美学从以往传统认识论美学向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本文笔者就薇拉·凯瑟小说中所蕴含的地域生态审美观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的美感诱发,既要在审美观照中进行,又要在实践操作中实现.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离不开审美观照与实践操作的互促互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音乐"和"的审美观对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极大,在先秦时期这种观念已有所体现,后又经过不断地阐述与解读,"和"的审美观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它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审美观念,拓展了当时的音乐创作的题材与范围,提升了音乐的内涵,是我们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强调审美主体与客观自然融合,从有限中把握无限的天地“大”。柏拉图美学主张审美主体脱离客观自然,在纯粹的超现实境界中实现审美观照。他们的美学观的差异反应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并与他们的阶级立场有关,其影响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超现实的审美理想的强调,却又共同地把握了人类审美活动超越观实的本质,开启了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的“诗心”。  相似文献   

11.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一些行为装置艺术,正试图借用材料对感官的强烈刺激去获取作品的轰动效应。在大众审美的今天,这种艺术作品引发人们对哲学美学的思考,若能借助"女性视角"以及"哲学美学"对这种现象特征做出解读,也许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生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再现是翻译的灵魂。本研究以温总理近几年来的记者发布会英译稿为个案,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作者从译者主体性发挥,把握审美距离,合理模糊具体概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语英译时达到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观。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才能更加深刻的阐释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嬗变,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相对于西方美育思想的特殊性或异质性因素、彰显中国古代关育思想的美善合一、注重伦理教化的特性和表征。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审美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服从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到抽象深刻的理性思维。在简要阐释生产力的历史发展对于审美的意义后,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不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审美的产生,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审美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方面表现出与英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政治的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文本意识形态论,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在9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和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美学教材呈现的内容滞后、知识老化等诸多不足,较具学术敏感力的王一川教授在充分吸收美学学科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学转向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于最近主编了《新编美学教程》这部对全国高校关学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的教材。全书采用了别具一格的编书体例,其中的审美感兴、审美文化部分的精彩阐释是同类教材缺少的,另外简明流畅、雅俗共赏的叙述风格增添了教材阅读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文化崛起,平民意识呼声正旺的今天,大众审美需要被提到重要的地位.艺术由象牙塔走入日常生活,然而大众审美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王朝闻关学思想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甚至最终形成王朝闻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事实上王朝闻谈的大众审美需要与今天的审美大众化有一定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王朝闻美学中的大众审美需要到底是怎样被论述的,它在王朝闻美学思想中起着什么作用。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