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绘画欣赏中的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郝飞龙 《西北职教》2007,(10):48-4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  相似文献   

3.
马文静 《中国教师》2011,(Z1):137-138
<正>在教学中,这种审美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在美术教学中,审美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进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其结果表现具有评价性。中学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美术素质教育具有重意义。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特点的把握,针对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水平,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美术审美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本文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特点的探析,浅显地谈谈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价值与评价。[1]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高中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观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欣赏活动本质上是欣赏的对象与欣赏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高中美术教师要从欣赏水平与审美评价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笔者从如何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美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进行绘画欣赏中的评价三方面做了详尽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其主要功能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即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趣味,并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来提高审美意识。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和功能性,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因而欣赏教学中,教师需依据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兼顾作品的技法,观念,唯美性,文学性等因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全面而客观,多维而有效的审美评价,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最佳培养。  相似文献   

10.
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走向审美.人的审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审美实践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审美对人而言无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浪潮不断推进,改变了应试教育模式,从而使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中美术教学是组成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欣赏水平、艺术水平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所谓艺术欣赏是指欣赏主体与被欣赏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审美联系,其表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表现出的一种审美认可及评价标准,另外还表现在审美对象制约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水平及审美观方面。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评价方面的教学工作,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以及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审美,是在人的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审美对象的关照,其实质是审美主体复杂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一理解一想像一情感一美感享受。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客体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深刻地感受审美客体;通过想像,活化和丰富审美客体,体验审美客体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使审美客体在人的心目中变得更为显明、生动、逼真,从而使人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3.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美术文化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探讨的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比较欣赏法。  相似文献   

14.
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美术文化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欣赏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探讨的是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的比较欣赏法。一、美术比较欣赏法概述  相似文献   

15.
审美价值是对真的价值和善的价值的包含和超越,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客体对象对主体的意义,审美属性及主体的审美需要都是价值要素,价值尺度包涵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是对价值事实和价值关系的反映,主体既是价值要素,又承担对价值的评价。审美评价建立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上,又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本文就观者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什么样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如何通过艺术形式的获得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的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彩画按表现题材分为风景、静物、人物三科,其中,水彩风景画因其透明、流畅、抒情的格调,深受人们喜爱,被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水彩风景画的欣赏水平将直接影响水彩画家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和理念.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主体(画家、作品)与客体(观众)之间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主体的观照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之间的融合、主体的体验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主体的鉴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理境之间的融合,即审美欣赏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刘毅 《中学文科》2007,(12):72-72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外,还必须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形式美、人物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所谓审美体验,其实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诵读为主渠道,以作者心境为出发点,同时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阅读欣赏活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意寻找情与景的交融点,语言和思想的结合点,叙事与议理的转折点,时代背景与作者心境的联系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把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作为基本的内容。有效运用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有意识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进一步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语文课文中美的因素是审美客体,其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欣赏、感知和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20.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一、从客观对象与人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使美所反映的内容落在实处;二,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使审美价值问题获得科学具体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认识人类的审美欣赏;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