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在他的音乐艺术生涯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直贯穿了生命的始终,他耗时三十多年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构成了一套完整又系统的奏鸣曲体系。这32首钢琴奏鸣曲由于创作时间和创作风格的不同被分为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清晰地反映了贝多芬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时代变化,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深入的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对学习和研究钢琴奏鸣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奏鸣曲的难度。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主题和动机明显、精致,并具有戏剧性因素,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反抗精神。贝多芬的作品非常富有创作性跟独特性,尤其是他的钢琴奏鸣曲,有着与众不同的形象塑造性.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本文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形成的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而这32首钢琴奏鸣曲不仅成就了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同时对人类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即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这五首钢琴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晚期的创作风格,对贝多芬后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掌握,并增强演奏效果.本文在阐述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与贝多芬前期和中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比较对贝多芬在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点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前承古典风格,后开浪漫先河,并充满了斗争精神,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通过对贝多芬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第一首具有斗争性的钢琴奏鸣曲--第五钢琴奏鸣曲的部分片断的剖析,揭示了贝多芬作品的深邃的美学思想和内涵.  相似文献   

6.
颜婷婷 《考试周刊》2009,(1):215-216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的高峰,被人们称为钢琴音乐文献中的圣经,对音乐艺术的贡献巨大,在钢琴艺术史上具有独领风骚的地位。他一直努力致利于突破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的约束,以形成他的奏鸣曲在风格和形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贝多芬和他的第五钢琴奏鸣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前承古典风格,后开浪漫先河,并充满了斗争精神,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通过对贝多芬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第一首具有斗争性的钢琴奏鸣曲——第五钢琴奏鸣曲的部分片断的剖析,揭示了贝多芬作品的深(?)的美学思想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巴赫的四十八首平均律以后,钢琴献中的最大曲集。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直到他的晚年,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对理想的追求,对苦难的抗争,对生活、对人和自然的热爱,构成了这些奏鸣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是维尔纳古典乐派大师中造诣最深的以为音乐家,在其创造出的所有作品中有32首钢琴奏鸣曲充分地体现了其毕生的音乐创作过程,西方钢琴家将这32首称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本文以情感为切入点分别针对贝多芬的早期、中期、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特征展开具体地比较性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孙犁晚年仍然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创作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他晚年的创作也有明显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他过分强调文艺创作的道德标准,对艺术形式的要求却重视不够。他片面推崇写实的精神,忽略了艺术的想象,使作品沦为生活平板的纪录。他一味倡导行文的朴实,忘记了文辞的经营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打造,造成了文风的干枯、寡淡和单调。对孙犁本人不必苛责,从他的晚年创作中汲取一些教益似乎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徐成淼散文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实践,在中国散文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的散文注重追求文本的艺术性,由于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很多散文形成一个突出的特色,即“超越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特色,大多不是通过专门的议论或抒情来完成,而是渗透在文本的叙述中,甚至于无法将其从叙述中剥离开来,因此,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整体感,是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唐宋婉约词中,词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由缺席到潜入、到确立、再到深化的渐进过程。花间词所抒发的情思与词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无多少直接的联系,词人的主体意识缺席。南唐及北宋前期词暗暗融入词人的现实人生感受,词人的主体意识潜入其中。柳永的词由代女性言情转向抒写己情,由巧扮声口转向自我流露,词人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的作品,不仅寄寓着词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而且还流露出超越个体的时代情绪,显示出词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谈起,简论其在三个不同时期音乐创作风格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书法是以其结字、体势、章法的独具匠心展现着无尽的艺术魅力。文章以张旭心理活动状态——情绪对其书法作品的影响为脉络,分析其作品精湛的书法技巧和强烈的抒情意识并从中找出情绪这一不可或缺因素对张旭书法艺术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自调为“乡下人”的现代作家沈从文,以博大的胸襟关怀着其笔下的万物生灵,构筑了独具特色、优美如诗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其间浸淫的对美的别样追求,对生命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沉思考,对人生角色的悲悯情怀,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深层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和个人原因,辛弃疾仕宦期的词作表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孤独心境、恨世言愁情绪和思退心态。这四方面各成体系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复杂的思想内容,典型地反映了辛稼轩的遭遇和心绪,深刻地揭示出辛稼轩内心悲剧性情感,集中反映了辛词的悲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