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打量”的“量”该读几声?●雷智勇有一天,正上初一的儿子向我“讨教”问题。他的问题是:《夜走灵官峡》一课中有道练习题,要求读准下列加着重点的字的读音。题中列了近10个词儿,其中的“打量·”和“傻呵·呵·”儿子悬而未做。我沉吟一下,试着先把“打量”念了...  相似文献   

2.
悲喜错别字     
念写错别字,自古就是笑话乐此不疲的题材。拿自己来说,记忆中第一次写错别字就刻骨馅心,“终身受益”。那时我读小学一年级,我在作业里一再将“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句予”写成“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包子”,老师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一边揪着我的耳朵一边教训:“包子,包子,你就知道好吃。”揪得我生痛生痛,从此,我再没搞混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3.
首先声明,时尚文章中所称“必读”、“不得不读”之类字眼,朋友们最好别从其本来意义上去看,顶多当作“隆重推荐”、“吐血推荐”(网上常见语)的同义词即可。下面的推荐之语不必太当真,只当春风过耳可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又有“幽默大师”之称。这部书写成于1937年,英文原名《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已印行40余版。从这部书中可以看一下有情有趣的男人是如何解读中国文化的。这部书与《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可谓中国文化“入世”的先驱之作。他的随笔作品以至演讲文字都颇值得一读。李敖《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  相似文献   

4.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5.
“刹”有两个读音。一读Cha,如“古刹”、“刹那”。“刹那”是梵语的音译词,指极短促的时间。解放日报去年12月18日头版头条消息中,把“一刹那”错为“一霎(Sha)那”,头版右下角的言论中干脆用“一霎那”作标题。“刹”和“那”两个字表示一个词素,拆开来就失去本来的意义。这里该用“刹”而没用。但是,中国青年报今年2月4日《维纳斯,与美的评判》  相似文献   

6.
读报刊、听广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话:对某人、某事“要依法严肃处理.”仔细推敲,“严肃”二字实属多余. 我们的每一部法律都是严肃的,依法处理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也是严肃的.不可否认,执法过程中有些人不够严肃,甚至假法济私,以法谋私.但这些行为和“依法处理”格格不入,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也许有的文章作者、文件起草者考虑到那些“不严肃”,才在“依法”、“处理”中间加上“严肃”二字。然而这么一来就使本来严肃的“依法处理”又平添一个“严肃”,这大概叫“概念重复”吧!  相似文献   

7.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8.
熊家湾43号墓出土竹简2枚,彭家湾183号墓出土竹简12枚,整理者的释文中尚存在未释文字和错释文字,可以做进一步释读。熊家湾43号墓1号简“■□”中未释字可释为“既”;“□□□占”中未释的三字可释为“尚毋死”;原释为■的字应是■字,读为“祟”;2号简“□夬”中未释字可释为“备(佩)”。彭家湾183号墓6号简的■字应释为“厶”;3号简■字或可释为“痤”,读为“瘥”;3号简的■,读为“■绎”;5号简的■,读为■;11号简的■字应隶定为■;1号简的■。  相似文献   

9.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0.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一)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14.
一字立骨法     
“一字立骨法”,就是用一个字来统帅主题,结构文章,锤炼字句。 一字立意,突出主题。就是利用一个最恰当的字确立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统帅整篇文章。 一字谋篇,结构文章。常见的文法是“一线穿珠式”,即以一个字为线索,结构全文。这个字就像一串珍珠的红线,起经纬全篇的作用。 一字见义,调遣语言。一字见义,是“一字立骨法”在散文炼词方面的表现,它可细分为“一字绘景”、“一字言情”、“一字摹状”等。 在短新闻的写作中,无论是运用一字绘景,一字言情,还是一字摹状的方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 (洋摘)  相似文献   

15.
阅毕徐雁平先生《写在报刊边上的文字》(《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9日“家园”版)一文,我不由得想起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版主编胡洪侠为该“周刊”所写下的那些“编读札记”来。这些“编读札记”写在该周刊的一角,每期都有。短短的数百字,千把字,小而巧,有玲珑精致之美,一如江南流水之上所架设的一座座小桥。一篇篇读下来,令人觉得都是那样地有韵味。初读这些“编读札记”时,闪过我脑际的是:编辑家的美文。徐君的文章说,“近  相似文献   

16.
一天,听到一位青年兴致勃勃地念一幅草书对联,上联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无”字他念错了,别人纠正了,“岁”字他不认识,别人告诉了;接着他很快地念出了下联:“有味诗  相似文献   

17.
30个报告,平均算,一个报告两个小时,一口气60个小时的报告,读40多万字的讲稿,有那么大的耐心吗?不可思议。可我,硬是“听”完了30个报告,读完了40万字的讲稿。当然开始是作为任务,是文汇出版社委托的任务,说让我先读一遍,谁知一读,就放不下手了规定一个月的任务,一个星期就读完  相似文献   

18.
标题,是报纸的“眼睛”,综览各报,在标题的制作上,普遍存在死板老套,枯燥乏味,拖泥带水,沉闷冗长等问题。很多新闻稿件本来尚好,但由于标题不精彩、缺乏韵味等,读者看完标题后也就没了读新闻的兴趣。不妨在此举几例作对照:A_1法国一登山运动员(肩题)珠峰失足被我藏民救出(主题)A_2(珠峰失足,险矣!坠入我境,幸哉!)(双主题)法一登山运动员被我藏民救出(副题)  相似文献   

19.
一天,听到一位青年兴致勃勃地念一幅草书对联,上联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无”字他念错了,别人纠正了,“岁”字他不认识,别人告诉了;接着他很快地念出了下联:“有味诗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写作水平,离不开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博取众长,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其神韵,得心应手,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我们一部分年轻的编辑、记者也常把“读书破万卷”作为座右铭,书读的很多,写的也不少,可就是不愿多改文章,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从当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已10几年的时间了,回头一瞧,象样的文章寥寥无几。后来,通过反思,觉得多读,多写之外,还要加上多改二字,会改文章才会写文章。写作首先要思维,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出口成章,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