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校本培训和集中培训的特点与存在问题,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教师培训机构在调节二者关系中所承栽的使命和职责,从而更好地发挥二者在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贯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落实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市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12月17日至19日丽水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研讨会在美丽的山水城市丽水举行.  相似文献   

3.
1999年 9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 ,指出“中小学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并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培训”。几年来 ,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 ,开展教师职后培训工作 ,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 ,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使校本培训工作走上了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正>校本培训意义重大,关系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和学校的前途与命运,关系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和出路。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5.
2000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定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我们在归纳前人相关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对本市中小学、职教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探寻校本培训在本市的立足点与切入点.为校本培训在本市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过去大规模的讲座式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机制,大力推行结合学校实际的合作互动的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7.
邹波武  邹本惠 《教师》2011,(19):119-120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同时,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也在探究中不断更新。2004年至2008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启动了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实践校本教研工作,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需要校本培训。新课改是开展教师培训的大好时机,怎样以新课改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校本培训?一、明确目标,确定校本培训方向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  相似文献   

9.
认真推进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再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是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课题,如何认识、实施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对校本培训从概念、特点和实施三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10.
6月中旬,教育厅师范处组织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云南教育报刊社、昆明市教育局师训处人员对我省首批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试点单位进行了中期检查。试点显示,我省中小学蕴藏着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丰富的培训资源。有关部门拟进一步扩大宏观指导下的校本培训试点,为继续教育在较大范围稳步推行探索有效的途径。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培训组织模式,它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基于学校发展,并赋予学校较大的自主权。我省1998年在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后,校本培训即被纳入有关部门议题。…  相似文献   

11.
师训干部、中小学校长要掌握“教师教育”新理念 ,变换自己的角色行为 ,升华培训经验 ,引领培训主流 ,在县内、校内构建和推行校本培训 ,使教师得到发展。并在校本培训的试点、运作中完善其构件以及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中学德育课程的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本文选择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M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初入教坛的稚嫩教师、教学一线的新秀教师、笃行教辅的优秀教师、教研领军的骨干教师进行了深描,分析了影响M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其专业发展重要启示,以期为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以来,湖南省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专、本科层次的“初中起点、定向免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历史经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证明该培养机制是现阶段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5.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效性以培训的针对性、全员性和系统性为支撑,为此,教师培训走向“校本”已成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在关注校本的前提下,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培训模式,才能既能动地释放基层学校的自主能量,又充分发挥培训机构和教育院校的理论优势,使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彰显出应有的鲜活特色,这就成为了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教育学院为基层学校校本培训服务的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研究认为:“教育学院为基层学校校本培训服务”的方式,是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方案是培养本国学前、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课程方案,类似于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该国职前教师教育方案有五种培养模式,单学位和双学位为两种主要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三种模式。单学位模式适用于学前和小学教师的培养,双学位模式适用于中学教师的培养。该国教师教育方案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种类多样、形式灵活、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纵向整体—分段连接"的训练体系,是在"大语文教育"观和"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以往诸如"横向整体—学科渗透"训练体系的补充。其内涵是:注重语文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却又具有小学、初中、高中的阶段特征,将师范生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中的这三个阶段全面贯通、整体融合。培养既能承担小学语文教学,又能承担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高素质语文教学师资。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eacher train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Ghana, West Africa is more of a grassroots effort rather than a formal system that is fully supported financially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mal teacher‐training college or university‐base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has yet to be realized for the thousands of teachers of children 3–5 years old in government or government‐supported primary schools. This work chronicles the past and present teacher‐training programs available in this country that reports approximately 4.3 million children in its population under the age of 6 years.  相似文献   

19.
Teachers’ views on discipline in primary schools in metropolita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urvey instrument developed for the Elton Enquiry into school discipline in England and Wales. Results of the survey suggest that primary and junior primary teachers experience frequent but minor discipline problems in their classes and in the school yard, but that they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reasonably well. Data are presented summarising and comparing primary and junior primary teachers’ most common discipline problems, which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handl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ir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ir capacit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problems in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s are exposed. The implications of several findings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dscap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must produce teachers who have new skills and strategies to leverage the benefits of laptop computers in their classrooms. This study used a phenomenological strategy to explain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s of a 1:1 laptop experience on their readiness for college and the uses of technology for instructional purposes by high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had experienced a 1:1 laptop initiative for two or more years while in high school. The study included interviews with 15 participants from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five different high schools. Recommendations from student voices in this study call for teacher preparedness beyond the levels of traditional teacher prepar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and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 to embed curriculum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 teachers so that they are truly classroom ready to leverage the computers that students come to class expecting to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