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商人鲍廷博酷爱图籍,他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收藏图书上万卷,内中多宋元精品。四库全书开馆,他拣选宋元善本呈献,受到朝廷的嘉奖。而他用毕生之力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收书广,刊刻精,为清代最有名的大型丛书之一。与一般的私家刻书不同,他的刻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皇帝顾眷的感恩,秉承先志,不是从刻书中获利,而是注重刻书品质,为乾嘉学者服务,创造图书精品。  相似文献   

2.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3.
一.丛书的兴起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指“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题以总名者”。叶德辉《书林清话》说丛书的性质是“统群书为一书”。《中国丛书综录》的编者(上海图书馆)前言称:“丛书是汇集许多种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则、体例编辑的书。”《辞源》则称:“凡汇刻各种书籍於一编,或集一人各类著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以上这些表述,认为丛书是属于汇编性质的书;它们包括的书应是多种,而且是重  相似文献   

4.
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问,上海金山县有一个钱氏家族,从事藏书、刻书事业,尤以刻书为盛。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丛书、《小万卷楼丛书》、《珠丛别录》等,有名于世。在近代文化史上,钱氏家族作出了贡献,颇具影响。现略考其史迹,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京州 《图书馆杂志》2011,(10):91-93,48
及所记钤印,勾稽明代藏书家朱子儋藏书共二十七种,五百馀卷,其藏品覆盖面广,然以书画和别集为最多,对宋本的重视,是朱子儋藏书的又一特色。藏书之外,朱子儋还汲汲于刻书,对于所刻之书,他一方面续加补苴,一方面又抽取英华,看重选本,具有自觉的选家意识。  相似文献   

6.
书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历时千载,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发展、人才培养,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它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亦独具特色.作为教育机构,书院由宋至清也一直承担着刻书的职能,至今声誉很高.清代河南书院所刻之书,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都超过了前面任何一个朝代.  相似文献   

7.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地处浙江南浔镇的嘉业堂藏书楼,不仅以丰富的藏书著称于世,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外。我国历代私人藏书楼刻书,古代以江苏常熟毛晋的“汲古阁”为最多,近代则以嘉业堂刻本最为有名。毛晋系明代晚期著名的藏书家兼刻书家。毛氏家族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曾刻有世称“汲古阁”本六百种。嘉业堂的楼主为刘承干(字翰怡,1882年生,1963年卒),他从1910年开始,在广泛搜罗古籍的同时,还注意觅集各种书版,加上自己雇工雕刻,据统计,嘉业堂藏有书版三万至四万块,先后印有线装书近三百部,约三千卷。查现有嘉业堂刻本,知刘氏印书大概开始于聚书后的第三年——1913年,最后刊刻时间可能是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现仅就嘉业堂藏书楼刻书的一些特色,分析论述如下: 一 丛书是资料性很强的参考文献。刘承干认识到:辑印丛书,能起到保存古籍、便利应用的作用。因此,刊刻大部头丛书是嘉业堂印书的重要方面。刘承干将购得仁和塘栖朱氏结一庐的丛书版,再加上自己所刻,汇印成《嘉业堂丛书》。刘氏说过,“购得朱氏结一庐丛书版,益以所自刻者,汇为《嘉业堂丛书》,此为校刊丛书之始。”曾协助刘选购图书的学者叶昌炽,在其遗著《缘督庐日记》中述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宋。到了明代,刻丛书之风盛行。《格致丛书》是明末较重要的一部丛书。但这部书被刻书的人弄得歧异很大,情况非常复杂。现就所能得到的资料对这部丛书及其编者胡文焕作一些查考。  相似文献   

9.
论述杨守敬在搜刻佚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版本目录的重视,介绍他的几部重要版本目录学著作,阐明他在版本目录和丛书分类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潮,清代初期一个文学家兼编辑家、出版家.他从迁移扬州到晚年,对图书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编刻了《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总共编刻图书几十种.他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图书编刻事业,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本文以《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主要编纂著作为例,对张潮的编辑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私人藏书、刻书事业在清代发展至鼎盛①,乾嘉时期,江南地区的藏书楼、私人刻坊更是占据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7%)②,其中江苏和浙江两省藏书家数量最多③,可谓"清一代藏书几为江浙所独占"④.除了传统的士人藏书家,商贾也开始斥资进行藏书、刻书活动,他们纷纷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珍稀藏书从事刻书活动,成为具有藏书(刻书)家与商贾双重身份的著名士绅. 寓居杭州经商的鲍廷博正是这众多商贾藏书家中的一员.他以"知不足斋"丰富精良的藏书交结江南文人,以献书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以刻印《知不足斋丛书》获得了嘉庆皇帝的青睐和江南士绅的赞许,晚年被赐予了举人名衔.历来学者对鲍廷博和《知不足斋丛书》的研究⑤,多将重点放置在"有功于艺林为甚巨,今夫经之有传注训诂,史之有辩证援据,学问之大者尽于此矣"⑥之上.就算考虑到鲍廷博的商贾身份,大抵不过虽出身徽商,然自学成才,成为著名的学者、文献家,体现了古人"贾而好儒"的特点⑦.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德化李氏木犀轩藏书,至李盛铎时为最盛,蜚声中外,为其刊刻书籍创造了良好条件。木犀轩刻书,由李明墀、李盛铎父子接续完成,先刻有《范家集略》《先正遗规》《四声切韵表》《敦拙堂诗集》《香苏山馆诗钞》5种,后刊有《木犀轩丛书》33种。木犀轩刻书具有鲜明特点,在底本选择上,求善而刊,注重罕见之稿本、珍稀之原本、精校之完本;在刊刻内容上,除了有关家风及乡邑先贤著述,大多为清代学者的经史撰著。木犀轩刻书在中国近代刻书史上书写了精彩篇章,为传承中国优秀典籍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常熟为中国藏书出版中心地之一,藏书家刻书、抄书蔚然成风,特色明显。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里谈到:"当今刻书,苏州、常熟为上,金陵次之。"常熟藏书家刻书、抄书活动为中华典籍的生产、流传做出了贡献。作者从常熟藏书家刻书概况、丛书辑刊、古籍抄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  相似文献   

14.
精于理财 拼命存古——近代出版家刘世珩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池刻书爱仿宋,成就武昌陶子麟。本来未见中郎貌,究是中郎是虎贲。这是伦明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对近代刻书大家刘世珩的评价。在近代安徽璀璨的乡邦文献丛书中,有一套冠绝群雄的10函百册大型的线装丛书——《贵池先哲遗书》。该丛书中有一篇由淮  相似文献   

15.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其广收善本,约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嘉庆二年(1797)之间.因为对学术的虔诚谨慎,以及对宋元善本的珍爱宝重,加上英年早逝,顾氏生前虽收藏宋元善本至少数十种,却未及编纂藏书志.其所批校题跋之书,均为明清本,所藏宋元善本,不肯轻施丹黄.顾氏刻书,有《列女传》与《艺苑捃华》四十八种.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刻书业甚为蓬勃。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家星罗棋布,刻书蔚然成风。广东的刻书业虽不及江浙、福建、四川等地,但刻书家不少。现将明代广东刻书家及其所刻之书辑录如下: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社部尚书。著有《周易传义的说》、《西樵遗稿》。刻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嘉靖十九年(1540)刊。(见:①、②、③、④)  相似文献   

18.
扬州诗局是清初除武英殿刻书外一个独特的书局,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设立,曾刊刻<全唐诗>等书十余种,近三千卷.该书局所刻之书,字体娟秀工整,用纸洁白光亮,着墨乌黑均匀,成为清代雕版史上的佳作和"康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李致忠先生的《宋版书叙录》是一本很好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的六十部珍贵的宋版书,对所收之书,介绍了作者生平、成书经过、板刻过程、板框式样、板本流传以及书目记载等情况。纵览书史,书皆有命;而李先生的这部书,是读书人的枕中鸿宝,是书苑里的一枝奇葩,自然也是一部长寿之书。以上所言,非为谀美,因为下面想要指出这本书的一点小小的不足,这一点小小的不足,瑕不掩瑜,但是深恐我的这点小文有掩其善。李先生在介绍《大易集义》时引用了方回的《跋》语后说:  相似文献   

20.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