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智慧美学区别于一般技术乃至知识美学的根本特征是崇尚不二论思维方式,而且能够将二元论与不二论思维方式看得平等不二,乃至具有无所执著、心量广大、心体无滞等学术精神,惟其如此,也往往具有真正的自由解放性质,彰显出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和艺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然亦有待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美学发祥期的突出贡献是形而上美学、美文化哲学和文艺美学的滥筋。美学学科诞生的直接背景是近代西方社会和文史的变化,即人的升迁、神的贬值和科教的兴起。由之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品格:学术上的跨界、人文上的超升和隐性特质的膨胀。其人文质地的稚嫩、审美文化的“优根”和主流话语的封闭,瑕瑜互见,利弊杂糅,为走出古典准备着条件。走向现代则是美学的反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90年代,蔡仪美学进入一个回归与完善20世纪前期《新美学》立场的时期。《新美学》改写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是蔡仪先生政治意识形态立场与美学学术追求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晚年蔡仪学术上的迷茫与自持。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从广义方面说,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应从大历史观着眼,从经济与社会、哲学与美学转型的视角认识这种转型的必然性;从狭义方面说,生态美学是当代的自然生态美学,不同于人化自然的实践美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共生之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生生美学”。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带来生态美学的诞生,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学原理和实践运用,并以主体问性美学为其哲学基础,在对人与自然关系定位探索中走过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美学发展之途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缚中国美学实质性的发展的根本性局限在于从认识论框架出发,固守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1990年代关于《巴黎手稿》尤其是"美的规律"的重新讨论,集中体现了以上思维模式对于美学研究的局限。而1990年代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既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又存在对实践美学的某些误解,有些论点本身也存在争议。美学发展的突破途径在于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道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中庸之道伟大而深奥,它是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最富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