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汉奇同志在1958年第七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话'号外'"一文.我想对这篇文章发表几点意见.方汉奇同志从1884年谈起,由远及近地向读者介绍了"号外"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史,无疑对读者是有所帮助的.但从今天的情况看来,方汉奇同志地意见就值得商榷了.他说:"近来'号外'渐渐地不大看到了.这是因为无线电广播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重要的新闻和文件、都可以通过广播网,在一瞬间传遍全国.'号外'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不错,随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日益发展,新闻报道也越来越迅速和方便.但是不是因此"号外"就渐渐地不大看到了呢?"号外"的作用是不是就已经不  相似文献   

2.
给美国读者写一部描述20世纪中美关系的书,亨利·基辛格博士无疑是最有资格的.从1972年起,中国普通民众就开始认识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大鼻子犹太人,在最具有局限性的大众媒体上,这个来自最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身姿、面貌不断地出现;他反复往返在美国和中国的首都,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这是极为罕见.假如说中国人要选择一个美国人作为"好人",那么,基辛格博士至少与斯诺、史沫特莱并列为可靠的人选.可以这么说,20世纪中美关系之间的重大活动,都可以看见基辛格博士的身影;特别是在美国政府看来,最有资格对中国问题发言的政治家,那就是基辛格博士了.中国大部分民众和读者几乎认同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以作家、诗人、教育家著称于世。他的《倪焕之》乃至每篇中短篇小说、童话,读后都让人深感钦敬,不仅是因为语言质朴而清丽,所写情景亲切动人,更因为读者读到了一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心。最近叶老的论语文教育的论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更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提供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珍贵论述。这些都是广大读者能够直接看到、体会到的。然而叶老不仅仅在诗歌、小说、散文等的创作上严肃认真,在教育上有丰富的经验与论著,可以说他所从事的每一工作,不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5.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6.
《枣下论丛》中《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一文。引用了瞿秋白评论鲁迅思想发展的话。这次重印,著者胡绳同志在引文下加注说:“见瞿秋白1933年所作《鲁迅杂感集序言》。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犯过严重的路线错误,而且晚节不终。他对于鲁迅的思想所作的估计和分析则基本上是正确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现代人说:"如果标题是消息的‘导游',那么导语是消息的‘第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好不好看,是能否引导读者继续往下走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再论"动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节"'动静说'的哲学渊源"和第二节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中的"动静说">一文的补充,也是作为本文的衔接."动静说"由李小缘先生于1926年提出,是一个建立在比较研究基础上的学说,他在1927年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又完善了"动静说",并构建出了以此学说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一学说也是群体的成果,是李小缘先生在总结归纳同时代业界人士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而出的.这一学说在当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10.
18次被辞退     
柯里蒙先生是美国报界名人.他这么说过:“只要你暂时只尽义务.不要工资,无论你到任何一家报馆,他们都不会把你拒之门外,那么,正式记者或编辑的职位你就有可能得到。”  相似文献   

11.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12.
"焦点访谈"因为舆论监督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敬一丹则因为"焦点访谈"而成为一位名牌主持人.关于"焦点访谈",敬一丹曾说过一句话:"‘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导师钱谷融先生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部经典。"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这是我熟悉的声音,是钱先生在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命的路》。他吐字清晰,发音富有音韵之美,虽已近百岁高龄,岁月的沧桑掩不住他历久弥坚的生命力……他换下病号服,穿上藏青色西装,离开病房,在华山医院红楼前拍摄朗读的场景,2017年5月6日晚节目播出,先生成为年岁最高的朗读者,鲁迅的话语也是他生命之路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闲话吴宓     
闲话吴宓■叶兆言最初知道吴宓先生,是把他当做新文学的反面人物。只知道这个人好抬扛喜欢吵架,保守得接近可笑,凡是胡适先生赞成的,他似乎都要反对。反对胡适也算不了什么大错,可吴宓还反对鲁迅,反对一大堆本世纪初大家认为是新的事物。他赞美文言文,反对白话文。...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18.
宁远 《编辑学报》2010,22(1):91-92
有人说潘伟是"弃医从编",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如果说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更·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文化救国,对她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职业生涯的再次选择!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勤于思考、不懈努力!这是常听潘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正是用这一座右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