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窗》2009,(4):60-60
地域形象建构与传播属于政府大型公关活动,主体是政府。在当前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西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地域形象作为一种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软实力,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媒介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是政府建构与传播地域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展示地域形象的重要平台。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站,因其迅捷、互动及跨地域性,在地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贵州省门户网站的《金黔在线》,  相似文献   

2.
广告是一种文化体现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地方有地域文化,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属于这个人群的文化。广告作为“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电视方言节目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立勇 《新闻界》2007,(6):124-125
电视方言节目既有效地表达了多元文化中地方性知识的体系建构,又是分众化的区域文化圈内社会整合、社会教育乃至社会分化的公共领域.因此,无论从愉悦“他者“的角度还是提升“自我“城市文化形象的角度,对方言节目的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重塑和提升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郑游楚 《新闻窗》2009,(4):46-47
“本土特色”是电视栏目的生命力,而本土文化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电视台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电视台能否以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突出本地化特征,牢牢抓住本地的受众群,无疑十分关键。因此,打好“本土文化”牌,扩大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也成了许多地方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疆形象构建,尤其是软实力——文化形象的构建,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显得尤为重要.加上“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及新疆独特的区域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天山网”2016年度一整年报道的抽样分析,发现:“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文化新闻报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构建不完整,存在一定偏向性;艺术展览和表演等的客观报道占比稍大,在新疆文化多元报道框架上存在部分漏洞,忽略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为"才能"有位"--论公共图书馆参与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参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地域文化研究这一课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有为”而争“有位”,树立图书馆崭新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7.
余洋 《今传媒》2023,(10):81-84
1978年,在随县(现随州)西北一处名为“擂鼓墩”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擂鼓墩1号墓(现为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1万多件金玉器、车马器、兵器等文物,引发了学术界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曾随之迷”。文物中篆刻的“曾”是否为文献记载中所示的“随”?随着曾国文物及遗址不断被发现,以曾随文物为载体的曾随文化逐渐引发中外学者关注。然而,湖北一直以荆楚文化著名,曾随文化和荆楚文化有着何种关系?曾随文化作为一种“南北兼顾”的地域文化,又呈现了怎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本文从曾随文化视角切入,以小见大,系统回顾了曾随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规律,并剖析了曾随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当代传承意义,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地及旅游产品数量的增加,塑造个性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提高旅游地辨识度,已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宣传片是塑造区域旅游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本文将在宣传片如何塑造区域旅游形象这一问题上,从地域差异、旅游地文化、游客体验、影片配乐这四个方面做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10.
邓航 《新闻窗》2007,(6):34-34
大力保护历史遗存、文化胜迹,于今已是大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共识。文化的价值正加速放大,老祖先留下来的一件件宝贝,成为各地争打“文化牌”、“形象牌”的光荣佐证。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是基于对少数民族如何在文化转型的社会求得生存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而后这一概念逐渐发展深入,被认为是国家层面上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的理论前提。在地方视域内,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富有个性的传播实践所体现出的本土文化自觉,能够起到加强人与地域的互动、强化文化认同、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电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传播历史文化等相关题材时,具有视听结合、通俗易懂等优势。县市级电视台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主要阵地,地域文化是地方台节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根基所在,也是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和实现路径规划引领,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13.
成曙霞 《青年记者》2016,(20):23-24
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形象的塑造者,对区域文化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以及节目形态的“同质化”现象中,地方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及本土化的独特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挖掘.  相似文献   

14.
胡凡 《新闻前哨》2005,(9):69-70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虽不同于电视主持人的形象那样直观,但同样具有“可视”性。它是指人们通过声音可感知的形象,是在听众心中形成的立体的形象,是主持人的一种知名度。它包括主持人的社会形象、语言形象、思维形象和人格形象。因此,合理地把握看不见的微笑,用声音塑造在听众心中良好的“可视”形象,对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用声音塑造形象,意味着主持人不只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电台负责。因为主持人赖以存在的节目及其形象是电台精心  相似文献   

15.
程源源 《视听界》2005,(4):56-57
方言电视新闻绝不仅仅意味着“用方言播报新闻”,方言不是吸引眼球的花哨“包装纸”,而是一张意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牌”。打造方言电视新闻的精品就应当在其各个组成环节都体现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在普通话已经普及的今天,在全球化、全国流动的时代,为什么方言电视会突然兴盛并繁荣起来?作者以理论的视角和类似民族志的方式,对云南电视台的方言新闻栏目<大口马牙>、昆明电视台的方言新闻栏目<我挨你说>和长篇方言电视剧<东寺街西寺巷>进行了观察、访谈和解析,确认了寻求市场成功的动机和夸大地域搞笑形象、偏重文化娱乐性的当前方言电视特征,以及一种混杂地域文化的出现.本文认为,发展方言地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源泉,似乎还没有进入地方传媒的议事日程,因此,有必要提升文化使命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金震茅 《视听界》2011,(2):52-53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之根,是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电视纪录片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电视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形式和传媒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的震撼力来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在重大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告知与宣传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称作一个城市或地域文化宣传的“视觉名片”。  相似文献   

19.
县(市)电视台是离中国基层百姓最近的国家媒体。"因为最近,所以最亲"这句形象代言词,是我们宁海电视台关注基层民生,传播本土民俗风情,弘扬地域优秀文化而提炼并秉承了多年的工作追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则向我们提出了更高职业要求。如何将这种传媒文化工作精神和态度贯穿到电视节目的各种形态和层面,地方电视文艺节目如何立足本土,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程式,创新理念,走出一条属于县(市)电视台独创独有的品牌之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樊丽  吴晓东 《编辑之友》2023,(8):43-49+55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以不同方式“出海”,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以自塑的形式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一直以来重视古代文化符号和全国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但在针对国外民众的调研中发现,其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选择与重组。在全球化社交平台盛行的当下,地方性、具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当代意蕴的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能量不断释放出来。文章从符号学和国家形象理论入手,提炼既有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角色定位、传播系统调适、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国外民众对于中国当代真实生活和具象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符号体系。在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中,以可见、可亲、可感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