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书的全球视角为人们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打破了中外传统世界通史编慕的局限性。《全球通史》在谋篇布局、结构、研究方法、观点方面有颇多创新,同时也存在抑中扬欧、否认中国文明的本土起源、对弱势种族关注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一体化对历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全球史观的出现,所谓“全球史观”是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史中形成的一种世界历史观念,代表人物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hlugh)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ianos),麦克尼尔(Willian H.McNeill)等,斯塔夫里阿诺斯1966-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两卷本)是全球史观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因为《全球通史》和全球史观而闻名于世,成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和全球史观的引入对中国史学产生影响,促使了中国世界史学的革命性变革,全球史观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材普遍体现了全球史观(岳麓版教材尤其突出),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也自然会体现全球史观。那么训练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复习课本、做题就成为应考的必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日本最新《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地理历史科》中世界历史B的编制特色,包括世界通史体例变化的时代背景、新《要领》与现行《要领》①的内容比较,以及新《要领》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时间范围上下延伸;空间范围不断拓宽;专业领域不断分化整合;学科问题不断强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空间范围的拓展,一方面应具有全球观念,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研究全球历史地理问题,重视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与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在全球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问题;另一方面应保持区域意识,探讨历史地理问题的区域性表现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并寻求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勇教授撰写的《西方史学通史·近代时期(上)》是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中的一卷,其既统一于《西方史学通史》总体的撰述理念和著述宗旨之下,又独具特色,体现通史精神和整体意识,历史地评价历史学家,注重历史与文学的融通。  相似文献   

9.
连横著《台湾通史》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台湾历史的学术著作,也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以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自1920—1921年在台北初版发行,至今100年。在100年间,《台湾通史》从初版、再版,到多次重印、影印,共有30种版本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时人及后学者,为留存纪念,或为介绍、评论及引申性说明,而为《台湾通史》所作之题字、序跋文和附录等,亦随着各种版本之流传,增删更易,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社会各界对《台湾通史》的关注、研究,以及开展的各种纪念活动,更是永续不断,影响所及既深且远,反映两岸同胞对《台湾通史》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高度认同。《台湾通史》100年的出版与流传,承载两岸同胞共同记忆,如同一面镜子,照鉴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结束,更蕴含两岸中国人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李勇教授撰写的《西方史学通史·近代时期(上)》是张广智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中的一卷,其既统一于《西方史学通史》总体的撰述理念和著述宗旨之下,又独具特色,体现通史精神和整体意识,历史地评价历史学家,注重历史与文学的融通。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2.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研究法》是漆侠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是他治史思想与方法的集中体现。在书中,漆侠先生就历史的科学属性、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等几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总结。《历史研究法》是漆侠先生基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研究历史的实际经验而撰写的著作,书中所举每一处实例,都是针对历史研究中常见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历史研究者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14.
一部艺术史,只有史没有论会使人感到材料堆砌,枯燥乏味;而只有论没有史则又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给人以空泛之感。只有史论结合,才能显示史实的丰富和理论的价值。而史论结合正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舞蹈史》的突出特点。这部舞蹈史还独具特色,它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性、群众性与可读性,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中使读者了解到整个舞蹈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抄本《明史列传》的撰者被定为徐乾学是错误的。该书卷首韩方卓的跋文失误颇多,不足以证明此书为徐乾学所撰。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和明史纂修的史料亦可印证徐乾学未曾撰写过《明史列传》。将该书与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绪的《明史稿》比较后,确认此书系后人将上述两书的诸臣传中各抄录一部分组合后,另题名为《明史列传》。  相似文献   

16.
史地结合是中国古代优良的教育理念之一,但是,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缺失较多。本文以《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课程为例,以期对当前地方性高校史地结合教育有所探索。认为其课程设置应注意整体性与局部性结合的把握,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基本掌握地图教学法及野外考察法。  相似文献   

17.
吴秀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对近年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过度突出"思想"的现象有所纠偏。全书从"历史的文学"(史料)入,从"文学的历史"(生命)出,以动态、开放、多元、包容的理念和丰富的史料,构造出充满原生趣味和现场感的文学史。书名虽曰"写真",然全书贯穿的对话、史论互证的特点,依稀可辨出其中淋漓的生气。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张建华博士所著的((俄国史》以八大事变贯穿了俄国历史,并以《俄国史》命名这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全部历程,开创了我国俄国史研究的先河,也很好地解决了关于俄国历史叙事的连续性、继承性、断裂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且语言流畅、插图精美,是一部关于俄国史研究的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史观”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时代性,而且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束缚,重新建构世界现代史体系;不仅重视世界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关注历史的横向发展,而且强调科学革命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同时,“全球史观”所建立的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克服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历史资料指南》是美国纽约市教育局1998年编著的高中历史教学参考书,具有历史学习社会化、内容呈现主题化、学习目标方法化、研究角度时空化和历史学习过程化的特点。其内容以及蕴含的思路、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