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赵勇 《文教资料》2006,(28):49-50
清代画家石涛在明末清初的乱世当中,总结出并力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即师法自然和“无法而法”等革新理论,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涛是十七世纪下半叶中国绘画史上的“曹雪芹”。在清代美学史上,他和曹雪芹都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方面,石涛的创作成就不愧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在清初,宋元画派与董其昌学派造成了整个画坛讲求宋元面貌的风尚,要求笔笔有来历石涛反对不师造化陈陈相因拘泥于古人的创作方法。他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即要求认真实的山水中写出生动活泼的图画,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新的风格。力图扭转元明以来中国绘画艺术上的临摹仿古的没落趋向。其实,早在石涛之前,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就对此有不少议论…  相似文献   

3.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一群革新派画家,继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以来文人画的优秀传统,突破专事摹仿一家一派的保守画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被当时保守派视为骚扰画坛的“怪物”,遂有“扬州八怪”之说。“扬州八怪”一般是指金农、郑燮、罗聘、李膺、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个人。他们有些做过中下级官吏,罢官后寓居扬州卖画为生,有些则是不愿仕进的文人画家,自外地移居扬州。他们大都出身贫寒,历尽坎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坛上的奇才,和渐江、石溪、石涛、担当同为著名的“画僧”,他在我国写意花鸟上的突出成就,开了一代雄风,承前启后,影响我国画坛数百年,并为世界艺术宝库增加了财富。但八大山人遗留的文字资料极少,要想探索他的思想实质,思想与艺术的关系,则颇多困难。本文试图从八大遗留的诗文及绘画作品中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中国画坛出现四位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僧侣画家,他们是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巧得很。又皆是明王室后代。  相似文献   

6.
齐白石(1864-1957)出身于农民家庭,曾做过木匠;27岁始拜师学画,打下坚实的工笔画基础:40岁后,画风渐变,走上石涛、八大写意花卉一派;后因家乡匪患,孤身避难定居北平。当时北平画坛多数画家认为他的绘画笔墨“粗野”。受陈师曾先生劝告,改变画风,独创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7.
渐江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他是一个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在山石的处理上,多用线条空勾,并没有大面积的水墨.构图特点,其一构图奇纵稳健,层峦叠嶂、空阔幽深.在我国近代画坛上,渐江的地位很高,影响深远.他和髡残(石溪)、原济(石涛),被后人称为“三高僧”,或者加上八大山人(朱:耷),称为“四大高僧”.  相似文献   

8.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相似文献   

11.
石涛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他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画家,从其风格迥异、个性张扬的作品中,已充分地说明了作艺术思想的超脱和不俗。  相似文献   

12.
石鲁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长安画派中的主将,无论是诗、书、画、印,还是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和极高的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探悉石鲁的生活和艺术,研究其作品内涵,领悟其艺术创作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画的走向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寓意。  相似文献   

13.
张大千绘画风格的形成无疑与其潜心钻研传统、学习历代名家有关,特别是对石涛的学习是其山水画风形成的关键。文章主要从张大千论及石涛的文字中,探寻其对石涛绘画的解读和自身风格形成的轨迹,进而从侧面了解到石涛在张大千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从工笔到没骨,从没骨到水墨,一再删繁就简,而笔墨的运用和立意就越发的重要。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在绘画和画理上对中国的近代美术史有独特贡献。都说石涛笔墨技法独创,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笔墨技法的论述,里面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石鲁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作为长安画派中的主将,无论是诗、书、画、印,还是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和极高的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探悉石鲁的生活和艺术,研究其作品内涵,领悟其艺术创作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画的走向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寓意。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中国画坛革新派代表石涛提出的"一画"论,与西方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基于对真理本质思考得出的艺术"澄明"之境,具有相通的内涵。实质上,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两者都属于"界面性"的"场有"境界,以追求"自然"的"神"境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在扬州的一个流派,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以卖画为生.他们在艺术上都重视个性化的发挥,力求创新.就是这些画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的绘画技法,擅长于以简逸的笔墨来传达物象的精神.他们标新立异、清新狂放的画风,被世人称之为"怪",正是他们的"怪",才体现了他们的"新".文章对"扬州八怪"怪异画风的特点及成因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