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上,把腰胯一揪,揪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这是《水浒传》一书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一幕,武松一连三闪,闪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揪和一剪。文中的动作  相似文献   

2.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方,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相似文献   

3.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  相似文献   

4.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都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施耐庵非常善于写虎。他靠的是细致观察,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请看这段文字:“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老虎)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  相似文献   

6.
[佳作欣赏园]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着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  相似文献   

7.
“景阳冈”备课资料二则山东李同亭为何“大虫背后看人最难”《景阳冈》一课中,老虎施展“三技”要吃武松,老虎一扑,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此时,文中有一句话:“大虫背后看人最难。”老虎背后为何看人最难?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我国古称地有十二地支,古人列举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阿·托尔斯泰)五年制第十册17课《景阳冈》在动词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文章第9自然段写人虎相遇,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并没有赋予英雄人物以任何英雄行为,唯一的,就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又闪在一边”。这一个接一个的“闪”字,看来轻描淡写,又似重复雷同,其实很见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有些字词在文章中毫不起眼,但你仔细咀嚼后,就能发现它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五年制第十册第14课《景阳冈》一文中的“闪”字谈一谈。一、品“闪”知用词准确一开始老虎向武松进攻了三次.分别是扑、掀、剪。面对凶恶的老虎,武松一闪、二闪、三闪避了过去。“闪”在字典上是侧转身体躲避的意思。那么课文中为什么用“闪”不用“躲”呢?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得出:“闪”的动作比较快、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0.
廖代聚 《初中生》2008,(9):28-31
看过《水浒传》的读者,无不被武松打虎的精彩情节所吸引。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那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动词用得生动传神。针对有人主张减少汉语的用字量,说一个“搞”字便能代替很多动词的说法,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以《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为例,幽默地说:老虎一“扑”,武松一“闪”;老虎一“掀”,武松一“躲”;  相似文献   

11.
散文多佳词美句,要精心揣摩,方能悟出其中妙处。比较,是精心揣摩的一个方法。所谓比较,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是我,将如何遣词造句。这是将自己和作者行进比较。如果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设想,也就是说,列出了同这一佳词美句意思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了,这也就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将同类型的词句和要学的佳词美句进行比较。举一个例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是朱自清《春》中的一个句子。其中的“钻”字用得很好,将小草“偷偷地”长出来的神态写活了,也把春天不知不觉地降临人间的意思很典型、很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如何将这个“钻”字讲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妙处呢?有位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是我,将会用什么词?会不会用这个“钻”  相似文献   

12.
电影开始了,我睁大眼睛盯着屏幕。哎!跟平时电影没什么两样,我在心里嘀咕着。屏幕猛地一闪,几艘海盗船出现了“,嗖嗖”地向我冲来,我“哎呀”地叫了一声,正想站起来躲避,说时迟,那时快,海盗船马上从我头上飞驰而  相似文献   

13.
一、透过动作 ,体察内心师 :课文第二段对五位战士分别进行了描写 ,你们喜欢描写谁的句子就读一读 ,讲一讲。生 :我喜欢描写战士宋学义的那句话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我认为这句话中“抡”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刚才我做了一下“抡”的动作 ,做后我真的体会到了 ,这一“抡”就能蓄集力量。宋学义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充满对敌人的仇恨 ,希望自己再投手榴弹的时候 ,力量不减。生 :我也感到这个“抡”字用得的确好 ,它表面是写宋学义的动作 ,实则能看出宋学义的心理 ,他是想让自己的力量大一点儿 ,手榴弹投…  相似文献   

14.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意”。因此,教学生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教“有字”,更重要的是教“无字”。通过点拨,使学生“有中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无中见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一、学文指导1、学生边看幻灯边听配乐朗读课文录音.2、学习儿歌,这首儿歌有几句话?学习第一、二句.思考:课文中小小的船是指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板书:弯弯的、小小的)学生回答后指导:“弯”字的笔画、笔顺及书写,比较“弯的”和“弯弯的”(放幻灯映出弯弯的月儿),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说说:为什么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这是初步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体会打比方的句子.)学习第三句.思考:她坐在小船里看到了什么?(板书:只看见、闪闪的、蓝蓝的)学生回答后重点指导“闪”字的读音(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启发学生分析“蓝”字的字形结构,指导书写.指导学生看幻灯,映出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使(学生理解“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意思;“蓝蓝的”就是很蓝的意思.)比较“看见”和“只看见”  相似文献   

16.
1.比较法。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包括词语比较、句子比较、段式比较和篇章结构的比较。如《祟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还是不 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以简单的心里喷出 了这样愤激的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句子的“简单”两字删掉行吗?为什么?把“喷”字换成“说”、“讲”、“道”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人地体会到农民们满腔怒火不可抑制的心情,也认识到旧中国的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即使丰收了也无法摆脱痛苦生活的悲惨命运。 2.联系法。文章是…  相似文献   

17.
妙语批卷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考官见其“而”字泛滥,且用得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在文后批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令而后,而已而已.”  相似文献   

18.
《景阳冈》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按事情经过理清了文章段落,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应着重“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清特点”。 一、突难点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故事情节学生大都有所了解,但有很多词语是文言词,有些句子与现在讲的普通话不大一样,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紧扣课后习题1和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如:“道”、“筛”、“吃”、“大虫”、“但凡”、“遭”、“岂”、“官司”等。只要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个理解上的难点,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积淀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锤炼词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动词的锤炼,更显得重要。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水浒传》第十三回描写青面兽杨志躲过副牌军周瑾之箭的高妙身手时,在动词的锤炼上就颇见功力。文中写道:“杨志听得背后弓弦响,霍地一闪,去蹬里藏身,那枝箭早射个空。……杨志听得第二枝箭来,却不去蹬里藏身。那枝箭风也似来,杨志那时也取弓在手,用弓梢只一拨,那枝箭滴溜溜拨下草地里去了。……杨志听得弓弦响,扭回身,就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