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信息化时代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建库热潮,经过MIS、OA、ERP等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我们今天缺乏的已经不是数据,也不是经过初步整理加工的信息,而是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我们面对的数据量不管是在目前的TB级、还是不久以后的PB级、甚至将来的EB级,这些数据必须加工成情报才能为我们所用。换言之,任何人、任何  相似文献   

2.
大英图书馆知识产权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达到适当平衡 数字化革命改变了信息、思想、艺术作品创作、传播和存取的方式。如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作者、出版者、音乐制作人、电影制片人,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变化。全新的媒体形式快速发展——网站、播客(pod—casts)、维客(wikis)、跨界合作(mash—ups—a11)等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因特网都能进行存取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信息膨胀乃至信息爆炸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无论任何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你的周围随时都有无数的信息在等待你接纳、领悟、感受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耀光 《大观周刊》2012,(12):21-21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新兴媒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任何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任何事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与流行。在微博中,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信息通过碎片式的转发,以点对面的进行传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承载者,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这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相似文献   

5.
泛在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泛在信息社会,也称未来信息社会,它将把任何人与任何物,任何物与任何物的通信与联系纳入其中,使得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的各个应用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新过程,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社会模式。"泛在"是泛在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射频识别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信息社会与泛在信息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卷入式的信息传播洪流中,传统图书出版从不以为然,到震惊恐慌,再到整合转型,其在时代变革潮流中经历着自身的重新审视、梳理和拓展。文章试以"冲击""机遇""共赢"三个关键词来阐述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的关系,为传统纸质出版的从业者如何应对时代变革,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3,(40):11-11
信息启发创思。当然,单单有信息是不够的,若不经高智能编辑和处理,我们也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通过购并IBM硬盘驱动部和建立日立全球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日立作为行业先锋,已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研发、全产品线及尖端技术方面亦有卓越表现。而日立的硬盘驱动产品业已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移动处理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结合日立的其它先进技术,日立终将引领并推动“网络遍在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届时,您将可以随时随地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保持联系。欲了解更多日立的硬盘驱动产品,请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将进一步感受日立如何引领未来。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Omnimedia),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个W)。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时,对于阅读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短.不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的限制,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能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这就是微博的力量.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变革,信息的发布、接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解放.微博惊人的传播功能,无疑让传统媒体经营管理者望而生畏:传统媒体如何去挖掘自身的核心价值、确立其主阵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继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之后最新的网络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方式,自由编辑发布长度一般不超过140字的微博贴子,而他人作为跟随者(follower)可以及时查看、转发、收藏这些信息并发表评论。凭借其独有的交流方式与机制,微博基本具备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终端)发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钟爱。  相似文献   

11.
李长月 《传媒》2015,(1):51-52
谣言自古有之,而现代媒介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则使谣言增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捷径.如何对其甄别和消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谣言,微博谣言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微博谣言有别于传统谣言的主要传播特征.微博是一种高效的自媒体媒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和手机发布微博信息,这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能力.尤其是一个“大V”微博主,通常会拥有成百上千的受众“粉丝”,其发布的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和连续转发,百而千,千而万,进而产生类似核裂变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提高使用效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05年从铁路行业办学移交广州市政府管理后,以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校企合作,努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呈突飞猛进之势,由卫星电视、互联网所组成的资讯高速公路使全球率先实现了信息一体化,进入到时间和空间不再限制信息交换的新阶段,人们能够通过声音、数据、文本或图像向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以光速传递任何信息。世界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于信息的焦虑,各国都把信息化的发展当作国际竞争的前沿,不惜花费巨资来进行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建设。然而,信息真的是越多越好吗?从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此表示怀疑。信息化在突破原有的传统瓶颈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侯思名 《今传媒》2014,(5):124-125
自媒体随互联网科技发展不断崛起。运用微博,微信,及时通讯等新兴传播手段,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向公众发布信息。以个人为中心的海量信息碎片被极速传播,电视新闻对自媒体信息真实性检验的需求空前强烈,如何在海量自媒体信息中去伪存真,逐步还原事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日本制定了《信息技术基本法》,根据这部法律,从2001年初,日本开始实施e-日本战略,其目标是到2005年使日本的信息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5年过去了,日本稳步发展了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此,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新的u-日本战略,其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获取和交换任何信息,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打造一个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6.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实现随遇通信(即: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任何人进行通信)的理想成为可能。在实现这一美好理想的进程中,移动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也异常迅速。  相似文献   

17.
数字档案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平 《档案》2008,(2):41-44
档案馆一直在追求最大限度地让社会了解档案馆,让民众利用档案,体现的是一种信息资源和人类知识智慧的共享精神,特别是数字档案馆的出现,让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已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2003年英国的archives hub网站的用户调查表明,其利用者中档案工作者和图书馆工作者的数量相对较多。调查还发现60%的用户是把利用档案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包括档案学术和档案专业利用者;64%的人对家族、个人或组织的信息感兴趣;23%的人查找的是特定主题。  相似文献   

18.
3G、Wi-Fi、WiMax等技术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很大的变化,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带来深刻影响。从宏观角度讲,移动通信,特别是高速率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会使信息变得更加扁平化,信息将不再受到时空的传递上的限制,信息的垄断也更容易被打破。此时,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摆脱通信不可移动的限制,在信息接收和发送上更加灵活。这种灵活反过来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与分享上,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信息传递都会加快。这种信息传递加快,将使得个人、企业的活动节奏加快,而这种活动节奏加快使人们需要的信息量更大,两者相互促进,将成…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战略,有效地推进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通过任何网络使用视频终端观看节目成为可能,媒介生态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媒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受众变成用户,体验比使用更重要,新的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多人选择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消费,媒介融合时代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20.
王晓芸 《新闻窗》2013,(4):75-76
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一个人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网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面对这种以传播快速、随意性大、自我性强为突出特点的自媒体汹涌来袭的态势,使本处于信息传播中坚力量的传统媒体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城市电视台应该做到:坚守媒体责任,当好地方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