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雁 《科技与出版》2012,(9):107-110
目前的出版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数字化、网络平台化的技术推动下,从图书编排印制的技术,到作者、读者、编辑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此决定了图书出版今后的变革方向。在未来,图书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但这并不表示纸质图书就此消亡。不过,即便是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能够得以共存,纸质图书出版仍需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阅读、保存和传播等功能性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涛 《出版广角》2021,(3):58-60
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内容和图书营销的影响,揭示图书营销渠道从传统的线下销售为主到与线上销售二分天下,图书内容呈现形式从传统的纸质内容载体到以终端设备为阅读载体的多媒体形式,以及编辑与营销人员对图书整体信息了解不均衡等局面,并提出了出版融合发展下图书营销人员工作变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随着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壮大、电子产品的推陈出新,传统的纸质出版也必将受到数字出版的强烈冲击。人们更喜欢在电脑前工作、学习,足不出户,就可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购买到所需要的图书内容或者浏览在线资源、阅读电子图书。事实也证明,2009年,全球最大的网上图书零售商亚马逊电子书的销量首次超越了纸质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是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在它的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介呈现出全面放缓甚至停滞、下滑的发展态势,但纸质图书出版却成为纸质媒介中唯一能够连年保持稳步增长的领域.本文在概述我国图书出版业数字出版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出版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其未来应对数字化挑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性,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电子图书的媒介形态能否代替纸质图书,二是电子图书出版能否形成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的模式和体制。本文认为,新的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不可夸大,从媒介形态和媒介机制这两方面来说,电子图书出版都难于替代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图书出版对纸质图书出版的替代不仅是曲折而缓慢的,并且最终将是局部的,电子图书出版与纸质图书出版将长期并行、复线发展。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大,作为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如何在与时俱进中坚守自身的优势,在向数字出版转型中进行另类突围?本文认为,在数字时代,纸质图书依然具备电子书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通过开发线装书、笔记书等数字出版无法取代的产品而实现另类突围。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时代对图书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应具备全方位的意识,即选题策划的"跨媒体"意识、编辑出版的"立体化"意识以及知识储备的"复合化"意识,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促进传统出版业以及数字出版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获取资讯、阅读等已经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化。AR、VR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将数字出版推到了前台,传统的出版业受到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图书出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少儿图书出版,在纸质图书受到冲击的近些年来,少儿图书出版依然是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中最活跃也是最受到关注的一个部分。但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目前的图书出版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纸质印刷的方式,现在已经是结合声音、图像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目前少儿出版物的现状,以融媒体时代为大背景,分析新技术的发展对少儿出版物的影响,同时解析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基本内涵、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纸质书的出版策划。"互联网+"时代,纸质书出版策划的内涵得到了全新拓展,在坚守内容优势的同时,还应注重媒体呈现、技术因素、营销宣传、读者策划等,以不断提高自身传播力。而在未来,经典图书、优质畅销图书和收藏性图书将成为纸质书出版策划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博客图书文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义及特性 1.定义辨析 将网络上的博客资源转化到传统的纸质媒介上到底是"博客出版"还是"博客图书"?这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博客图书"是个更加贴切的定义,指将依托于网络平台的博客文本资源转化到传统纸质媒体上出版的图书,是新、旧出版方式的调和、互补与相互借鉴.而"博客出版"则隶属于"网络出版"的大概念之下,是网络出版的一种更加活跃的形式,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数字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1.
融合出版为传统童书出版打开新思路,但技术驱动并不能保证童书出版迈向高质量发展.而幼儿教育理念的时代转变与童书出版息息相关,极有必要结合研究.文章介绍了当前幼儿教育理念在"重视学""如何学""为什么学"方面呈现的新变革,结合变革剖析当前童书融合出版的必要性与存在不足,最后围绕"主动学""做中学""深度学习"三方面,提出童书融合出版方略.  相似文献   

12.
付江 《出版广角》2016,(15):41-43
纸质出版不等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不等同于免费模式。互联网时代,纸质出版需要变革的是传统出版的组织形式和产品流程,以“服务”为价值核心,构建起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内容的稀缺性为定价标准的现代出版生态。在互联网法治化日渐成熟的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纸质出版“互联网+”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电子出版》2001,(7):45-46
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进步,传统出版物正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使当前图书的出版发行越来越趋于多样化。21世纪,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引人关注。 网络出版势不可挡虽然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网络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进入到图书出版领域,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图书的编辑、出版、销售的网络出版已经显示出其良好的发展势头。网络出版在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在网页上公布信息,读者只能阅览但不能下载。二、将信息制作成文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定期发送给订阅用户。三、在网页上设置下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版已进入一个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出版载体正在从传统的纸质、磁带、光盘向专业数据库、交互电子书、电子书包等全媒体出版形态转变,流通渠道正在从传统的有形书店物理流通向互联网、通讯网及电视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流通转变,这一切正在冲击着传统出版产业。在我们无法抗拒的数字出版时代,作为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如何在"科技"与"出版"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编辑角色和出版意识,成为我们的新课题。传统的出版业多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实物作为出版物的呈现形态,出版产业链还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知识产权出版社成立,作为一个典型的专业出版社,编辑加工,印刷出版纸质专利文献,拥有全套的海德堡设备,采用传统印刷出版方式。随着专利文献越来越多,出版纸质专利信息的公告.一年下来要装满一个屋子。很多文献越来越厚,根本就没法存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还延续这样的出版模式,将出现巨额的亏损。于是,出版社进行了改革探索.今天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转变为以专利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处理为核心业务、在图书出版中大力推进按需出版、  相似文献   

16.
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图书突破了纸质传播的瓶颈,图书出版产业链向"内容—产品—媒介"模式演进。图书出版企业贝塔斯曼集团加强了图书内容环节的投资,在印刷和物流等传统产业链环节进行持续均衡投资,在多媒介传播和数字图书平台等新型产业链环节进行重点投资。贝塔斯曼集团的投资,改善了资产结构,增加了营业收入,创造了企业价值。这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图书突破了纸质传播的瓶颈,图书出版产业链向"内容—产品—媒介"模式演进。图书出版企业贝塔斯曼集团加强了图书内容环节的投资,在印刷和物流等传统产业链环节进行持续均衡投资,在多媒介传播和数字图书平台等新型产业链环节进行重点投资。贝塔斯曼集团的投资,改善了资产结构,增加了营业收入,创造了企业价值。这为我国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倩 《新闻前哨》2009,(5):97-98
根据数字出版在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和西方十几年数字出版的经验,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亡的,更多的是数字出版与纸质图书出版的互相融合和此消彼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图书出版者不能不关注数字出版,也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单纯的传统纸质图书已不能完全满足读者受众的需求,社会要求出版业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努力提高纸质图书出版质量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将网络出版和手机出版等数字化出版形式更好地融合起来,形成“纸质一网络一手机”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出版模式。在这样的时代下,优秀出版物生产中的一切环节都一定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到“选读者所爱,编读者所想”。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转型与变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数字模式改革正高速进行着。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的图书出版给传统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图书出版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需要在严峻的现代发展形势下积极创新,寻找发展出路,以达到在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有自己系统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数字出版进行了系统阐述,以及给传统图书的出版带来的严峻考验,并给出了现代社会传统图书出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