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学校德育评价改革,必须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既顺应国际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又立足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构建新时代德育评价体系.新时代德育评价体系应澄清德育评价根本的目的,明确“为什么评”;把握德育评价主体,明确“谁来评”;理清德育评价内容,明确“评什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明确“怎么评”.  相似文献   

2.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曹丽 《文教资料》2014,(12):118-120
结合学校德育过程的规律反思我国多年来中学德育的历程,可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本文主要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析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中学德育实效低的主要原因是德育方法中主体性缺失,提出在新时期背景下,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弥补目前中学德育方法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发挥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的建议,并对借鉴的适切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德育一体化模式将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区德育有机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德育一体化基本模式可分为无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独立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多元整合中心德育一体化模式三大类,它们有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特性。由于在实践德育一体化模式时可能会遇到诸多困惑,因此要注意其适用性与地域性、继承与创新等问题,要在分清重点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一体化的纵横网络。  相似文献   

5.
价值澄清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现代美国三大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它们在德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方法上建树颇丰,各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道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在新的情势和语境下,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优秀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职业院校德育学分制内涵与价值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三种实践模式入手,对德育学分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具体分析了德育学分制的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四个特征。同时阐述了德育学分制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激发学生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在于个体及社会道德需要的满足,即学校德育价值的实现。现代学校德育价值是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具有主体性与为我性、客观性与多维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等基本特征。现代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有效策略在于:现代学校德育目标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选编要具有现实性;现代学校德育过程运行要具有科学性;现代学校德育途径组织要具有整合性;现代学校德育方法选用要具有适切性;现代学校德育主体自身要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优效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9.
丁蓓 《考试周刊》2010,(44):193-195
本文重点关注了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开发主体培训、模式建立和内容分类这几个关键环节.有效提升了德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提炼,试图与大家分享实践成果,其意义在于帮助学校德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德育实施过程中的规律性与可能性,从关注德育校本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对学校德育价值的研究,可以从学校德育价值主体、边界和结构等方面来展开。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个体(学生),但是,两者在德育价值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讨论德育价值问题,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是德育的目的;学校德育价值必然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能...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操作性、优效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独特领域 ,其研究形态表现为一种新的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理论方式。德育模式研究正在寻求对德育体制改革的赋权能力 ,努力成为推动德育实践发展的理性工具 ,它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理论价值 ,从指导个人教育行为延伸到指导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系统和作为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载体。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给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惑。但是,传统德育无视这一点仍以理论说教、知识灌输等方式展开,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效果。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广泛流传的德育理论,它批判了灌输式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个人自由价值选择,将德育重点放到价值澄清上,对当代德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爱芹 《职教论坛》2006,(22):48-50
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对有关价值观进行澄清,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社会,价值澄清法为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德育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实现高职德育目标,增强高职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故事型德育模式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开辟了新的理论分析视域及实践操作原则。以故事的本体论价值为依托,与故事的文化属性相契合,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故事型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操作方式,更是一种以叙事文化信念为内核的德育范式。其基本的理论品味自起始之处便超越了纯粹的德育方式层面,着眼于德育方式及实践操作原则对学生的精神结构、心灵秩序及未来可能意义世界的深层价值。其具体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师生关系优化的故事型建构、课堂德育情境的故事型建构。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社会,学校德育对话是对话精神在学校德育领域的回应,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德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德育模式。学校德育对话不论是理念更新还是模式创新,都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而言的,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并对当前德育实践意义很大,因而也有其独具的特征和具体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育目标,即德育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整个德育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不仅会造成学校德育实践的盲目,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德育目标的价值维度进行理性的思考,改正现行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对减少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邹明玮 《职教通讯》2012,(32):69-72
从理论视角全面介绍价值澄清理论的内容体系,该理论是通过一系列的价值澄清策略,让学生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观的澄清。高校德育教育是高校始终面临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价值澄清理论的对于深化体验教育,实现师生的主体间对话,树立可持续性的德育观等德育理念具有重要启示,对于创新大学生德育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有效性缺乏是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其成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有重“技”轻“德”的观念误区以及德育主体自身的问题.要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实施明确目标、完善课程模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