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因,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文化心态、文学观念深受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影响,其诗歌中工业文明与古典审美理想的冲突,以及他在基督教与古典人格理想的整合中,诗歌所呈现的审美特质,无不昭示着其文化观念变迁的思路及其局限:前期的闻一多存在盲目崇拜传统文化,敌视西方文化的“偏差”;后期的闻一多又产生了过分美化西方文化,粗暴对待传统文化的“偏差”。其“偏差”的背后,是一种徘徊在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之间的焦虑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贺麟的文化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他建构了较为成型而且成熟的文化哲学体系。本文结合贺麟的著作(侧重于1949年以前),从“人与文化”、“历史与文化(古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西)”、“赫然名家的‘新心学’”四个层面梳理其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艾青艺术世界建构过程中诗美理想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及西方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艾青显现出他“植根中国文化沃土的诗人”和“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诗人”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外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开物成务”;中国文化是内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人文化成”。他解释说,“开物成务”就是:“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因此,外倾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则是从“人文”里化出东西来,象几个化学元素融合化出新事物一样。“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  相似文献   

8.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属于一种翻译。在向西方读者进行文化传输的时候,他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化翻译策略,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传输。他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与他所处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他的个人历程和创作动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方鸿渐是无法摆脱他所处的生存困境的,一是因为当时中西方文化错位结合造成的畸形文化环境,二是因为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他的文化性格中呈现的畸形特征不被容于社会。在传统文化氛围中,他的现代感觉察觉到这种氛围中的腐朽气息,因此他拒绝进入。但在表相的西方文化环境中,他的现代感觉与传统意识又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他能看出其中的虚伪和荒谬,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他的性格得不到健全发展,一方面“扣同随俗”,一方面“滑稽玩世”,使得他逐渐陷入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五四”人,郑振铎是一位对人与社会、历史与今天富有血性思考的现代作家。他倡导人道主义,提出文学是反映“血与泪”人生的文学,是“力”和“争斗”的文学。他以极大的热情接纳西方文化,是建立了近代科学态度和进化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新文学界中较早提出“整理中国文学”的富有远见的少数学者之一,因而,这种多重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势必为郑振铎带来深刻的文化审察力,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1.
刘云  刘倩 《时代教育》2006,(12):15-16
庞德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诗人,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进而形成了他特殊的“中国情结”,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达与文化对话的前沿性当代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叫赛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其实他是从新的角度“发现”了近东和中东的文化意义。“近东”当然是产生西方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中东”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文化视角切人,探讨“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莳的文化选择。徐莳的小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蕴涵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技巧,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徐莳的“浪漫传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可以认为,他的创作成功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的高度融合,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写作之初想用孩子的天真无辜去抵制人间的冰冷,但在书写中却无力避免人性本恶,他借以寄托“善”的原型也变成了“恶”的代言人。为此他的写作中充满了困惑与矛盾:角色矛盾以及文化传承、理想渴望与现实感受的矛盾。他所揭示的这些矛盾正是东方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矛盾的核心问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对峙,余华以自己创作的矛盾阐释了自己对这种矛盾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人性复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东西方文化价值哲学的殊异之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比较;并且在回眸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与经验中提出了文化发展上的“综合创新”、“全面发展”和“工具理性”三大方法论原则。认为在整个时代步入综合统一的今天,时代青年必须采取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为构建健全,足以迎接挑战、并能顺利地迈进新世纪、新千纪的文化价值哲学观念。文章最后指出:西方文化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谋事”;东方文化价值哲学的主旨在于“做人”。历史上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误解以及在东西方人那里造成的非全面性主体特质只能带来发展的悲剧。只有在殊异中赞成融会贯通,才能构建起开启历史喜剧、迎接未来挑战的文化价值哲学观念。总之一句话,时代青年既要“学为好人”,也要“干为俊杰”,将“做人”与“谋事”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一、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能不能在“全球化”中西方所形成的话语霸权面前,将西方人创造的伟大文明的精华部分借鉴过来,将西方人称之为“现代病”的糟粕部分拒之门外,这就要靠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傅雷的美育目的观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这部教育著作中,即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美育目的观源自于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他站在“大美育”的立场把美育目的规定在人的整体发展层面上,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