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吸引着受众。要做好新闻节目,编排是一门艺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选取、稿件所发篇幅的长短、配发评论还是编后、简讯怎样穿插等等,这对于发挥广播新闻的传播功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收听率,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阳军区《前进报》推出的《新认识新举措新气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砚生动一例》专栏,自2008年12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一版显著位置和二版头条位置刊发文章100篇。专栏稿件新闻性强、导向性强,特别是编辑为每篇稿件配发的编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为专栏增色不少。专栏连续3年在辽宁省新闻“名版名栏”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专栏”,栏目中的一些优秀新闻稿件多次获奖。多篇稿件被军报转发。  相似文献   

5.
编后话是新闻言论中的“轻骑兵”,它要言不繁,点到即止,因而短小精干,倍受受众青睐。编后话可谓百“话”齐放。编缉点评、编后小议、编后絮语、编后随笔、编余漫笔、编者寄语……尽管说法不一,然万变不离其宗:给稿件  相似文献   

6.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善于选、编每一篇新闻稿件,还应讲究编纂整档新闻节目的技巧。近两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画龙点睛。一些重要稿件,配发编后话或短评,深化新闻主题,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去年七月份,双沟乡一位通讯员写来一篇揭露性新闻,反映某生产队社员受骗上当,花钱买白布灰吃的事。这类相信迷信上当吃亏的事时有所闻。我们抓住这条新闻,就事论理加了编稿人的话:“骗子自有骗术,这  相似文献   

8.
编后,是由媒体编辑为某篇新闻价值较高的稿件配写的一种特殊的评论文体,短小、灵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态度。作为媒体编辑,写好编后应注意10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交代事物演进的过程、凸现事件历史意义的稿件,或者配发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读者给事件以  相似文献   

10.
善于鉴别新闻稿件的价值,并把它的潜在作用充分展现给读者,这是对报纸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检验。稿件在编辑过程中有潜力可挖在一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新闻,其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难道在编辑过程中也有潜力可挖么?答案是肯定的。前辈新闻工作者徐铸成在所著《报海旧闻》中讲过这样一件事:解放前,《文汇报》的一位编辑,有一次把一条“中央社”关于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新闻稿件扔进字纸  相似文献   

11.
一、配发评论 编辑稿件时及时配评论,就事件进行解读,从独特角度亮出新颖观点。评论形式因稿而异,有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辑评点、记者旁门、专家观点、公众声音等。评论起着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可以深化报道、升华思想。  相似文献   

12.
陈晔 《新闻窗》2010,(1):126-126
探究了解听众对信息的新需求 在一些传统的新闻学教材中,新闻编辑一般被定义为:“加工处理稿件、编排制作节目,配发或者主动撰写评论等”。毫无疑问,这些是广播编辑最基础的工作。但近些年来,随着媒体方式的多样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传播主体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广播新闻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14.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15.
新闻节目的编排要遵循新闻价值的原则,尤其是头条新闻,更要特别重视。作为编辑,特别是组稿编辑必须具有全局的观点和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善于从大量的稿件中识别哪些是“要闻”,并把思想性,针对性最强的新闻排在最前头,“镇”住整组节目。对一些重大成就,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的报道,除尽量安排在开头部分外,还要配发评论、加编后话,以突出其重要性,增强宣传效果。在编排上还要遵循  相似文献   

16.
王瑛 《视听纵横》2006,(5):112-113
电视新闻编排是一门艺术,它是一档新闻节目加工、包装的重要过程,是一个体现编辑意图、发挥节目集群效应的创造性工作。在编排中,编辑要对稿件的取舍、篇幅的长短、评论编后的配发和导语简讯的穿插等等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去粗取精后经过独到的加工,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化,最后用新闻编排的形式将所要表现的报道思想展现出来。编排不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通过错落有致的信息编排整合,可使观众看到信息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信息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联想,从而加大对新闻信息的摄取量。那么,怎样做好电视新闻编排呢?  相似文献   

17.
编后是编者对稿件编辑加工后所产生的联想、议论及感受等的一种表达形式,目的是深化稿件的主题,指导读者的阅读方向。从形式上看,编后是稿件的延伸;从内容上看,它是稿件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的升华。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编后写作的粗浅看法。 选好角度 角度是文章的切入点,写编后同样也需要选准角度,这是写好编后的关键。编者从哪个角度入手,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才能使文章的思想价值得到升华,这是编后写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角度选好了,主题也就自然产生了。编者可以抓住稿件中的实质性问题,直截了当地阐明编…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①编辑工作是对报纸及其传播活动的总设计;②编辑工作是对大量新闻稿件的再创作;③编辑工作是对社内外各项业务的集大成。编辑人员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中期“组织者”,最后“把关者”。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的“编后话”,可以说它是多种电视新闻评论形态中的“轻骑兵”,是电视台在具有新闻价值的、比较重要的某条或某组新闻前或后依托于新闻内容进行评说的“小言论”。它具有新闻性、时效性、政治性、指导性、战斗性、群众性等基本特征,对反映社会舆论和引导舆论导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在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充分发挥电视新闻中“编后话”的作用,在编后话的写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城市台立台之本,要将新闻做得好看、让受众爱看,新闻编辑人员就必须精挑稿件、认真编辑,将事件快速、完整、准确地呈现给观众,以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