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说话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与这些人说,与那些人不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动,除  相似文献   

2.
“作”和“做”两个字在字典大院里是邻居,这天两个人吵了起来,原来是“作”占了“做”的位置,“好好做人”被写成了“好好作人”了,于是他们互相有了误会,就吵起来了。字典公公连忙走了出来,他可不  相似文献   

3.
说话     
谁能不说话 ?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 ,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 ,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 ,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 ,有人少说。有人爱说 ,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 ,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 ,指指点点的手势。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 ,不见得就会说话 ;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 ,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 ,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 ;文人们讲究“吐属1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 ,说客 ,文人 ,但是人生不外言动 ,除了动就只有言 ,所谓人情世故 ,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而不满足于单纯地存在的存在物,这便有了"作人的意义"。人是"作"出来的,"作人"即being human,不是动宾词组,而是系表结构,"作人"即"为人"、"是人"、"成为人",就是追求自己成为人。只有"人",才需要作和追求;作,而后有人。"作人"是与生俱来分派的一项任务,不得不作。唤醒对"作人"的全面的认识,应当向超验性开放,既承认人的生命的高贵性,也承认其脆弱性。作人意味着"被认识"、"被需要","我被思考,故我在";作人就是"被需要","我被需要,故我在"。人类关于自我的形象支配着自己的命运。赫舍尔将作人的根本方式概括为:珍贵性、独特性、机缘、非终结性、创造事件的能力、独处与群居的两极性、互惠、感通神圣等八种。"上帝"是与"有意义的人"相关联的,"上帝"出于对存在的关心和可施予的关切,力图把人吸引到此意义之中,信仰对作人是非常有助的。恢复"作人的意义"是必须的。作人,为人,是人,成为人,由"是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作人,既是自己的福音,也是所有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6.
城市·路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但是城市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修筑出来的;也不单是修筑,而是预先规划出来、然后修建的。自从有了城市,交通就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动态因素。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就是用“Y”来表示的,意思是交通要道、交会之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8.
[真题回放]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大凡是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但有的人走出的人生之路平淡而无奇,而有的人走出的人生之路却灿烂而辉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不同的人会走出不同的路。人生之路没有天生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它完全来源于各人本身,完全取决于他自身努力。正所谓“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如果你孜孜以求,那就能开出一条…  相似文献   

9.
本期格言     
有人说:有多大的能耐,能做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大的胆子,能干多大的事;有人说:有多少钱,能办多大的事。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还是更相信:有多大的胸怀,能做多大的事。据说清朝有一位大学士,在京城听说家人同邻居为争一墙之地闹得不亦乐乎,便写信劝告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一让便让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也让出了宰相的度量。在这里,胸怀是容忍。有人问三个正在干活的泥瓦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在砌砖,第二个回答在盖楼,第三个回答说在干一件事业。后来,第三个人成了建筑公司的老板,第二个人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而第一个人却仍然在砌砖。…  相似文献   

10.
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是感受出来的。说这话的意思并没有成心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想法,只是我家的一种方式而已。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三年级。在她的课程表里便新增加了英语、网络知识和作文课。尤其是对于作  相似文献   

11.
“做课”,是进行观摩教学的一种流行的术语。对这种说法与做法,我总是很反感。我认为,“课”是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为了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以组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但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随堂听课。教师平时教学,不是都要充分备课么?如果有人要听课,请听好了,完全不必要因有人听课而事先“做课”。有些观摩课,由于是事先“做”出来的,因此,极不真实。有时,听课人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仿佛这一班学生个个是“神童”。相比之下,自己平时教的学生则个个成了“低能儿”。教师讲课,一会儿象演员在“独白”;一会儿如魔术师在表演,  相似文献   

12.
鲁人 《师道》2009,(3):16-16
曾经有句很时髦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剽窃来改头换面为:“学校不是万能的,没有学校是万万不能的。”后半句的意思毋庸赘述。前半句说出来,估计是招骂了。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人们往往不愿、或不习惯把自己内心的意思直接说出来,常常是含蓄的委婉的转个弯儿说出来。还有一些话,甚至不是用语言“说”出来,而是用眼睛、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做”出来。即使做子女的(特别是较大的孩子或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也常常如此。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能够倾听子女“说”了什么,尤  相似文献   

14.
江苏今年的作文采用命题作文,题为“人与路”。作文要求:鲁迅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允许写成诗歌。  相似文献   

15.
《好同学》2004,(4)
有些人“无话可说,却一直在说”,也有些人“有话可说,却说不出来”!唉!这两种人不都是很可悲吗?然而,我们都应该学习,做一个“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极好、极棒”的人!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相似文献   

17.
城市·路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0,(3):F0002-F0002,F000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话。但是城市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修筑出来的;也不单是修筑,而是预先规划出来、然后修建的。自从有了城市,交通就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动态因素。在苏美尔的表意文字中,“市场”就是用“Y”来表示的,意思是交通要道、交会之处。《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作”与“做”的用法问题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主张区别使用这两个字,可是又有人主张遇到没有把握从用法上区别的时候,宁可写“作”,不写“做”。主张区别使用的,有的说“作”的使用比较严肃,多用在公文中或成语中;而“做”则常用在文学作品中。还有的说“做”只能用做动词;“作”主要是动词,还可以是名词……“作”一般只能做合成词的一个词素,不单用,带“作”的合成词其融合程度极高,中间一般不能插入其他词语。  相似文献   

19.
跳出王老虎     
清朝雍正年间,江苏太仓的知府王某,是个凶残狠毒、嗜血成性的家伙。凡有人来告状,他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下令各打三四十大板再审问。人们背地里称他为“王老虎”。老百姓对“老虎”极度憎恨,有人愤然做打油诗一首:三击升堂鼓,跳出王老虎。不是一夹棍,定责三十五!明白如话,用不着作任何解释。这个“跳”字,用得很传神,而寥寥二十个字就把这个酷吏的凶狠相表现出来了。跳出王老虎  相似文献   

20.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