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2.
蔡世连 《现代语文》2002,(11):28-29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作为传统课文再次选人中学课本,也许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意吧,最新出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在“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下面加了个注释:“这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说起来这条注释并没有什么错,邵氏确是“富家女婿”,“邵洵美之流”也确是以做“富家女婿而炫耀”过。比如在1933年鲁迅与邵洵美就女婿问题“过招”时,邵氏的一个帮手就曾化名“圣闲”在9月6日的《中央日报》上发表的《‘女婿’的蔓延》中说过“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自己娶不到富妻子,于是对于一切有富岳家…  相似文献   

3.
王文涛 《现代教育》2014,(11):110-110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有个细节:在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的时候,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以"譬如"开头,当中有这么一句:"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句话通常都被加注解,而各种教科书里对此处的解释一般都是这样的:这里是讽刺做了富翁家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邵洵美何许人也?为何跟鲁迅交恶?二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孰是孰非?这些似乎很吸引人,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上选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1933年上海文坛一场关于“女婿”问题的论争,对这场文坛论争的考证和分析,将使我们对鲁迅与邵洵美及其同人的关系有更明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出于友谊和同情,鲁迅于1933年1月下旬开始为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其时,热河战役爆发,各种言论层出不穷,鲁迅在对一些文人的错误言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转弯抹角地批判了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邵洵美却在《文人无行》中说当时的文人是"没有职业才做文人的",并且"这般东西便永远在文坛里胡闹"。对于邵洵美这种为国民党"帮闲"的行为,鲁迅作《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进行还击:骂邵洵美为"捐班文人"、"盛家赘婿"。结合鲁迅骂邵洵美可以知道,鲁迅骂人具有以下特点:(一)奋起还击,(二)并不主张"扑灭‘漫骂’",(三)"砭锢弊常取类型",(四)"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为了正确地理解、评价鲁迅的这类骂人杂文,我们有必要采取业余和专业两种读法。  相似文献   

7.
陈善云 《现代语文》2006,(2):120-12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名杂,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只是送出去”的卖国主义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指出只有采取“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能使无产阶级新文化不断发展。鲁迅先生自己在吸收外国文化、介绍和翻译外国作品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实践“拿来主义”的典范。今天,认真学习《拿来主义》这篇作品,对于我们如何吸收外国文化,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好地为实现“四化”服务,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对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12.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种教参几乎认为: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那“一所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的,而且比喻得“非常贴切”.新编高语一册关于此文的“预习提示”,更进一步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所谓“继承文化遗产”,是从时间的纵向关系而言,当是指后人继承自己的前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却立论于中外地域的横向关系,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对外问题而发的.  相似文献   

14.
杨大忠 《教学月刊》2015,(Z1):86-8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在以往《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忽视了鲁迅对“拿来主义者”素质上的规定,指出其与鲁迅“立人”思想上的深刻联系;阐释了“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具体内涵。并且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深入地揭示《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系统及其写作主旨,至今还存在着:鲁迅是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构成分歧意见。我们认为:鲁迅“拿来主义”主张的提出,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拿来主义”原则施用的范围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两方面;具体泛指“中国的”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全文的落脚点是如何使“人”成为“拿来主义“的“新人”,造就了这样的“新人”才能创建的“新文艺”。  相似文献   

17.
“拿来主义”是在我国三十年代文艺界大论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文艺思想斗争的需要提出来的。鲁迅署名霍冲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用生动的语言,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批判了对待西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其中之一就是“接受一切”,即“全盘西化”,鲁迅称这种人是“废物”。当然,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也提出:对待外国文艺“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和“不敢走进门”的“避主义”也是错误的。显然,《拿来主义》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然后,加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区别对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这些思想,在《拿来主义》中本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却被一些人误认是“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8.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学习的课题,以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发展性学力的教学方法。1、新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①单篇课文可以设定一个或几个微型课题作为必做课题。如《拿来主义》可以设定研究课题“《拿来主义》的形象说理”、“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文化观”、“‘拿来主义’的社会意义”等研究课…  相似文献   

19.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2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论述的问题重大,却又驾驭轻松,从容利落,所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地选用了《拿来主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此前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分析就小有瑕疵,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